贵池傩戏是安徽贵池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在2006年5月,贵池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历史缘由:
据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的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贵池傩戏作为祈福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文化,深受当地百姓尊崇和敬畏。傩戏演出分为三段式,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这一系列仪式,契合当地民众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因此传播很广,经过祖祖辈辈的吸收和发展,现已固定成俗,成为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
贵池傩面具:
傩面具是贵池傩戏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俗称脸子、傩神、菩萨等。多用柳木、杨木精雕细刻、油漆彩绘而成。形状为外突内凹,眼珠与眼角缕空,便于演员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作为装饰。面具造型丰富多彩,因人物身份性格不同,面具造型也不尽相同,它们或青面獠牙恐怖凶悍、或神气逼人刚强暴烈、或细眉窄眼奸邪狡诈、或温良恭谦淳朴忠厚。经过傩仪祭祀后,乡民们认为这些脸子已附着灵性、具有神格,所有的天上、人间、艺术之神都降附在这些脸子上,成为傩神,不可亵渎。
经典剧目:
贵池傩戏的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表演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傩舞有《舞伞》、《魁星点斗》、《舞判》等十余种;吉祥词有《新年斋》、《问土地》等。另一类是有唱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花关索》和《薛仁贵征东》等等。
贵池傩戏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
唱腔
贵池傩戏唱腔,根据曲调特点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腔,一类是傩腔。它们同属曲牌体,多为五声羽调式,其次是商、角、征三调式,宫调式较少。高腔的旋律与当地目连戏的高腔基本相似,曲调高亢、激昂,音域较宽,旋律进行往往跳动很大,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傩腔则是贵池傩戏独有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属花腔小调,源于不同时代流行的民歌俗曲,曲调质朴、流畅,接近口语,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伴奏锣鼓
贵池傩戏的武场有大锣、筛金(即低音锣,直径在50厘米以上)、小锣、铙钹、堂鼓、板鼓、扎板各一。锣鼓伴奏一是“唱腔锣鼓”,它主要起过门连接、启腔和托腔作用。(托腔又称“靠腔锣鼓”)二是“动作锣鼓”,是为配合演员表演之用,在傩舞中尤为突出。
语言
贵池傩戏以贵池方言为基础,一般属北方话的次方言--江淮方言,其基本特点在语音方面:四呼俱全,尖团音不分;声调五至七类,保留中古入声调。
来源:南丰国际面具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