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乘马圩冻煞窠(苏南特色傩舞)

发布日期:2024-07-29 15:15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乘马圩冻煞窠是流布于溧阳市社渚镇乘马圩村的传统舞蹈。乘马圩冻煞窠(冻煞观音)生成于1470年(庚申),已有500多年历史。

2008年进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渊源

冻煞窠是流布于溧阳市社渚镇乘马圩的传统舞蹈。

乘马圩冻煞窠(冻煞观音)生成于1470年(庚申),已有500多年历史。明代之前,乘马圩地属湖泊地区,筑东坝后,该地逐渐成了米鱼之乡。旧时民谚曰;“宜兴、溧阳,总久不长,东坝一倒,变成汪洋”。在长期的庙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舞蹈形式,叫做冻煞窠。其后寺庙多次被毁,清代洪秀全举行农民革命,其信仰天主教,反对佛教,毁过一次,洪秀全失败后,在夏家湾村又重新建寺庙,一直到解放后,特别是“文化革命”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旧立新的冲击下,乘马圩冻煞窠庙会所有古老的傩文化遗产全部被毁,庙会所有历史档案资料全部被焚,最可惜的已是有500多年历史精致的黄杨木刻观音轴头像也被毁,数个紫金香炉也无故遗失,所幸由于转移及时,八个清代所制箱子存留了下来。

名称来源

乘马圩属湖泊低洼地区,明代之前,一遇连天暴雨,便泛滥成灾。故而,民间有句顺口语说:“宜兴、溧阳,总久不长,东坝一倒,变成汪洋”。明朝建立以后,为彻底解决患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和宰相刘伯温部署筑东坝,其后,乘马圩一带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当时有位渔民在胥河捕鱼(伍子胥开的河叫胥河),捕鱼人起网时,网内有张观音像,捕鱼人将它丢在河内,第二次起网时,那像又在网内,捕鱼人说:“你老人家是吃素的,我是吃荤的,你愿意吃荤就到我网里来,不愿吃荤,请你另找门户。”结果第三次起网时,观音像又在网内,因寒冬腊月在河里捞起来的,群众就取名为“冻煞观音”,后称“冻煞窠”。

历史悠久

冻煞窠是一种颇具苏南特色的傩舞。从乘马圩村遗留的历史物件和资料来看,冻煞窠生成于明代成化年间(1470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文化特征

冻煞窠每年冬天出会,出会意为吉祥,祀盼连年丰收,国泰民安。村民自发组织,自娱自乐,跳冻煞窠有武生六位神,文生九位神,还有观音、祠山、土地、板旗四块(收灾降福)二班大锣鼓,一班小锣鼓,龙凤旗30余面,彩伞6把,出会时共有150余人的浩大演出队伍,可谓声势恢宏,阵容齐整。旧社会有“四香”1.烤香,戴着手烤,2、针香,3、刀香,4、锣香,每逢出会,烧针香、刀香、锣香人员上身赤裸,胸前、背后扎上绣花针和小刀,锣香在手腕处扎三个滚勾,滚勾上挂上一面锣,跟着一起出会。上述“四香”,乘马圩冻煞窠在1989年建会后全部取消了。

表演过程

跳神表演共有10个动作过程:1、判官请神,2、四神敖写,3、四神三刀头,4、四神刨刀,5、五神三刀头,6、六神敖写,7、六神刨刀,8、六神三刀头,9、六神窠海棠,10、六神滚龙。所有动作,喇叭伴着锣鼓,锣鼓伴着跳神,舞姿动作优美,形成舞乐交融的热闹场面,每场跳完需要40分钟左右时间,舞姿内容,象征着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消灾降福,团结友善,相互尊敬,和谐相处的安居乐业生活情景。

角色安排

乘马圩冻煞窠共有18位神,观音神窠、香亭各一个,各神增色有面具,身穿古代服装,头插鹦毛,所有参加出会人员统一服装,判官手执笔砚,其他神手舞刀剑、纸写、云帚、纸扇,先锋神手执令牌,大锣开道,礼祠手捧公鸡,个个威风凛凛、精神昂扬,观音神窠后,由大锣、锁呐、彩伞、龙凤旗、大小锣鼓三班,龙凤旗30余面,彩伞6把,队伍浩浩荡荡进入祭台,热闹非凡。

雅俗共赏

在娱神和娱人的精彩展演中,冻煞窠成了溧阳社渚地区每年春节期间影响较大的民俗活动。近年来,冻煞窠多次参加溧阳市茶叶节、天目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屡获奖励,赢得了与会宾客和观众的广泛赞誉。

代表性人物

代表性人物:虞孝根,1991年担任会长以来,一直专心从事《冻煞窠》的研究、传承、指导、改革、巩固和发展;并传承了《冻煞窠》活动的内容和祭祀方式的全过程。为该项目的保护、传承、巩固、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被民众喜闻乐见。

保护措施

1989年恢复冻煞窠表演后,每年春节在当地巡回演出3-5天,跳神60多场次,观看群众有数万余人,并多次参加溧阳市茶叶节活动、天目湖旅游节喜庆,并获茶叶节艺术表演奖。2005年春节参加天目湖跳神6天(年初一至年初六),获得溧阳市体育局、社渚镇多次奖励。

2005年3月乘马圩祧仁协会被溧阳市民政局、体育局等部门批准,并发了执照与铜牌,在组织上有了保证。跳神乐器、人员年龄老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通过培训跳神和乐队青年,能解决协会后继有人的问题。

2008年进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U途文化 、百度百科   图:老王摄影7201709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