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嘉山傩戏 又称姜女儿戏

发布日期:2024-10-08 14:33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嘉山傩戏又称姜女儿戏,流传湘北、湘西一带的传统戏剧,尤以津市为最盛。明清以来,津市市一带信奉姜女为傩神,举凡求嗣、降子、渡关、婚丧、寿庆、祛灾去疾、祈蚕等都要“还傩愿”。

戏曲特色:

唱傩戏、还傩愿的时间一般一天一夜,只唱大戏《孟姜女》中某些折子,也有三两天夜唱全本傩戏《孟姜女》,在傩戏演出结束时,照例由姜女、范郎装扮者到台前,向主家及观众叩头作揖,叫做“拜台”,是为了“了愿”,以求“吉利”。当地有“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销”的古谚。

历史起源:

楚文化是几千年来楚人始祖及其后裔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称。楚文化有考古为主的楚文化,有以文化史为主的楚文化,有以楚人心理意识为主的楚文化。但无论从何角度出发,楚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只怕还是巫傩文化。首先,我们追溯一下楚巫的始祖。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七世纪,黄帝与蚩尤行进了一场大战,《战国策·秦策》称为“九黎民之君”的蚩尤被杀害。中原九黎残部逃往江汉,洞庭、彭蠡一带,与洞庭 姓苗民,以女娲为人祖的湘鄂南蛮土著等三支部落组成九黎三苗,历史上称为三苗国。黄帝为灭其蚩尤残部三苗国,用巫治于苗,于是,颛顼受命治巫。《国语·楚语》载:“及少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颛顼深知三苗国的“家为巫史”是作乱的根源,想杜绝“巫史”,但事与愿违。三苗后裔为报复颛顼,便戴上先祖蚩尤的面具,披着先祖熊的图腾熊皮,驱赶颛顼死亡后为鬼疫的几个儿子,以泄仇愤。《续汉书·礼仪志》载,“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于是,这种报复颛顼的驱疫逐鬼仪式,便成了数千年来楚人及后裔进行傩祭的灿烂楚文化。

其次,我们探讨一下历代嘉山巫傩文化的文化氛围。从春秋时期来看,楚国的巫在各诸候国中最具权威。楚昭王殿下有大夫观射父,曾以巫觋辅佐昭王。他在《楚昭问于观射父》一文中曰:“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此说将楚巫的作用说得尽善尽美,是远古天降之灵。楚三闾大夫屈原被迫离开郢都,放逐南楚,来至嘉山附近,所作《九歌》,就是楚时祭祀鬼神的乐歌。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写道:“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祠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便是嘉山祭祀鬼神乐歌的章句。可见嘉山在先秦之时,巫风就如此盛行。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从秦朝来看,楚巫风延续其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候,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后楚巫将此附会为巫术。秦始皇在公元前二百一十年南巡至云梦泽(今湖南华容以北,与嘉山毗连)不久死在南巡途中,楚巫便附会更多的巫史。秦始皇“执捶拊以鞭笞天下”传为“赶山鞭”,就是神巫的力量。后来借“赶山鞭”赶来山石修筑长城,便演绎出嘉山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悲壮故事。

从汉朝来看,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却极为崇尚巫傩。他出伐南越时,曾作兵祷。《汉书·郊祀志》载:“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泰一锋,命曰‘灵旗’”。牡荆又名水荆,是楚地一种树木,用楚木作旗柄,可以驱鬼。南越乃古楚之地,与嘉山巫风相连,以楚木驱鬼,是一种巫术。以此木为旗柄或以桃木削其为剑驱鬼降妖之俗,至今仍在嘉山一带盛行。

从南北朝来看,楚人宗懔世居江陵,作《荆楚岁时记》,载曰:“正月一日,鸡鸣,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宋懔所云,正是嘉山一带过年放鞭炮驱鬼之俗的渊源。山臊又名山魈。《南康记》载:“山间有木客,形骸皆人也,但鸟爪耳,巢于高树,伐树必害人。”楚人过年为图清吉,赶跑形骸皆人的山魈,将山间竹子劈开,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将害人的山魈赶跑。自唐初发明火药后,人们把火药放在竹筒里炸响,便出现了爆竹,就是如今嘉山的鞭炮。

 

唐初,诗人刘禹锡任朗州司马(今常德)深感沅澧巫傩甚炽,曾作诗曰:“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启醉颜”。《旧唐书》载:“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此说记载了嘉山一带“蛮俗好巫”的情景。到了宋代,范致明著《岳阳风土记》载:“荆湘民俗,岁时会集或祷祠,多击鼓,男女踏歌,谓之歌场,疾病不事医药,惟灼龟打瓦以鸡子占卜求祟,所在使俚巫治之。”岳阳乃与嘉山近邻,亦波及嘉山,“疾病不事医药”而“使俚巫治之”。明代,太祖朱元璋实行崇祭政策,嘉山修建《贞烈祠》正式将孟姜女立为傩神朝拜,举行傩祭仪式。清同治年,嘉山成立“同乐”、“文化”戏班,在湘西古楚大地大演神戏影响下,开始唱傩戏《孟姜女》,把孟姜女作为傩神在舞台上树立,傩祭的逐疫功能变异为酬神功能,亦为嘉山的“还傩愿”仪式。尔后至民国三十年,傩戏艺人又组建“福兴班”,成为“还傩愿”的正宗“师道戏”。以上充足的史料,不难看出,历代嘉山傩文化是生长孟姜女传说的丰厚土壤。

 

嘉山诸傩神

在嘉山几千年傩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孟姜女固然是嘉山人民最具权威的傩神,但由于巫文化的广泛性、多元性,加之嘉山的移民,帮会各派等原因,到了清朝末年,便出现了诸多傩神。这些傩神以儒道释的形式出现在众多的神坛上,并与傩神孟姜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加以探讨,更可看出嘉山孟姜女的形成,发展有着浓郁的傩文化特色。

首先,嘉山一带的傩愿坛举行的祭祀活动,香案上供的都是青玄妙道傩愿真君。青玄妙道真君相传是楚族先祖颛顼的坐骑,人面龟身,澧水中下游的傩神都称青玄、武略。《淮南子·天文》载:“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玄武乃青玄武略之简称。《楚辞·远游》中有“召玄武而奔属”之说。后道家附会龟蛇,玄为龟,武为蛇。与新洲嘉山毗连的津市城新建坊的《傩愿坛》便供青玄妙道真君。青,法师画符,为黑色。嘉山一带俗称黑色,又俗称青吉平安。嘉山人民传说为天宫傩愿菩萨。孟姜女跳台自焚后,被玉帝封为天宫玉宇仙子,与青玄傩愿菩萨同朝为仙,后双双下凡嘉山,世代保嘉山百姓驱鬼消灾,清吉平安。所以,嘉山百姓举行还傩愿仪式,内堂必供青玄傩神,外堂必唱傩戏《姜女下池》。法师与主东同唱,“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了愿心。”可见,嘉山人民将青玄傩神与孟姜女溶为一体。

其次,嘉山一带的船民,渔民举行还傩愿仪式,供的却是杨泗菩萨。杨泗菩萨是南宋建炎四年,嘉山洞庭湖区领导农民起义的杨么将军。杨么牺牲后,百姓们修庙供杨泗菩萨,因杨么排行第四,为避免官府纠缠,百姓巧妙的在四字旁加上三点水,后人便称杨泗菩萨。明末清初,嘉山一带船民、渔民逐渐兴旺,每年六月六日举行“将军会”后称“杨泗会”,把杨泗菩萨当成傩神祭祀,举行仪式时,同样唱傩戏《姜女下池》。这里,嘉山的船民、渔民把杨泗菩萨与孟姜女视为一体,并把祭祀的日子选在六月六日。这一天是孟姜女万里寻夫之前晒衣的日子,嘉山百姓每年六月六日都要举行“晒衣节”,这一天晒衣,一年四季不生虫,不长霉。六月六日将“杨泗会”“晒衣节”同时举行,足可证实杨泗菩萨与孟姜女的密切关系。直到今天,每当嘉山下的澧水河起雾时,驾船的百姓都能看到河上空挂着一盏红灯,船民们便磕头拜揖,明白是姜女娘娘和杨泗菩萨在指路。

 

在傩神孟姜女影响下,新洲嘉山附近城乡道坛、佛坛上的神灵也被当成傩神与孟姜女一同祭祀。如津市万寿宫乃外籍津人的江西会馆驻地,所供神灵是许真人,属道坛。许真人名逊,字敬之,晋时汝阳人,拜吴猛为师,学得真道。汝阳今在河南商水一带,春秋时为楚地。在楚巫影响下,许逊到濮阳拜大巫师吴猛膝下学道,吴猛天授神方,遂有异术,能知前事。许逊学成,举孝廉得名天下,曾拜蜀旌阳令,后人称许旌阳。江西人祭祀许旌阳是因其举孝廉,道教十戒之首就是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津市江西人为站稳地盘,生意兴隆,求得和顺生财,供奉许真人。万寿宫所供许旌阳虽属道教,但中国的道教源于巫。《中国道教史》言:“即如道教,其义理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实由古之巫祝而来。”道教的教祖老子便是楚国人。《老子内传》载:“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楚国苦县曲仁里也。”由于道教源于楚巫,所以,万寿宫在祭祀许真人做道场时,亦借“还傩愿”的仪式,在万寿宫戏楼上唱傩戏《姜女下池》,请傩神孟姜女一同到场,保佑生意人和气生财

 来源:澧水嘉山 王泸 / 自媒体等

上一篇:乐安傩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