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泰宁大源傩舞

发布日期:2024-11-29 16:47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泰宁大源傩舞,原叫“和藩舞”,是一种宫廷舞蹈。福建三明市泰宁县传统舞蹈,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源傩舞起源于北宋初年,流传于闽赣边界一带。大源傩舞的面具凶煞,表演动作简朴、粗犷、刚劲,其舞姿原始,古朴奔放。

历史起源:

大源傩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和缅怀恩人、祀奉先祖、崇拜神佛的祭祀仪式。大源傩舞源于北宋初年,相传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大源村先祖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被人诬告,被囚狱中,幸得当时的禁官赵元德密释,只身逃往到新桥大源村,避过风头后,严续再度出山,官居宰相,皇上将宫廷里的傩舞赐给他。

从1954年开始,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大源傩舞,因为宣传所谓“封建迷信”被停演。直到1995年,泰宁县开展民俗文化调查,得知大源村有古傩舞后,决定重新组建傩舞队,抢救这一古民俗文化。

起源之二:

大源傩舞起源于宋初。据传是因为严氏先祖助朝有功,朝廷赐送此舞,子嗣传承,流传至今。正因为如此,大源村傩舞每次踩街之前都要在祠堂内焚香祷告并在祠堂里跳上一段,以告慰先祖。

表演特色:

大源傩舞的面具凶煞,表演动作简朴、粗犷、刚劲。舞队以纵队排列,最前面由两人戴弥勒佛面具,手持木鱼敲击为前引;紧随其后,以两人为一组排列,人数可多可少,8、16、22人不等,每人头戴一个面具,赤裸胳膊,下身着短裙,穿草鞋,手持一面绘上太极图案的小鼓和一根鼓槌,敲击跳跃前行;其后是四人抬的塑像,再后面是戒尺队伍。最后是锣鼓、丝竹。音乐敲出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文乐所奏乐曲主要有“大开门”“红绣鞋”“夜不宿”等传统曲牌。整支傩舞队主要由前头两个木鱼声控制指挥,其鼓点的快慢强弱变化均由其指挥,协调统一。

表演时间:

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十月十五是大源傩舞的固定节庆。其中正月有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五月二十五有春播后祈求风调雨顺之意,而十月十五则为庆丰收之意。经过千年传承发展,大源傩舞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驱疫、赶鬼、祝福、招财进宝的民间舞蹈。

演出范围:

傩舞分踩街表演和舞台表演,游行时走街串巷,或田野、驿道;舞台表演时或宗祠、庙宇,或空旷大坪,乡人燃香放炮,迎接神傩,辟邪祈福。

演出道具:

大源傩舞面具大源傩舞所用的道具是:面具、鼓、尺板、木鱼、旗幡。面具分类有:弥勒佛、四大天王、护守天尊、风、雨、水、火诸神,金童玉女,鸣金擂鼓天兵等。

面具特征:

傩面具是傩文化特征,制作材质有木、皮、泥、石、布、纸等多种。大源傩舞面具是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不怕虫蚀,不易腐朽,容易保存。面具艺术风格多种多样,鬼神人兽,造型各异,或威严肃穆、正义凛然,或古朴稚拙、典雅文静,或凶煞狰狞、妩媚风趣,显示出特有造型美。

文化特征:

泰宁大源傩舞是古越族先民傩文化的遗存,其舞姿原始,古朴奔放。傩舞表演者头戴假面具领舞,所扮形象基本上是人禽(畜)合体,强调神性胜于人性,幻想色彩较为浓烈,笼罩着原始宗教气氛。傩舞中的“蹈卦”“游行”“磨磐旋转”“对阵”等动作,反映了原始社会里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

文化价值:

泰宁大源傩舞舞蹈动作简朴,刚劲,靠传承人口传身教,保持较多的原始韵味,是闽赣边界一带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传承人物:

严建华,汉族,三明市泰宁县人,1965年12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宁大源傩舞”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94年秋开始收集、整理大源傩舞相关资料,并遍访周边乡村及诸老,着手恢复已近40年没有活动的大源傩舞。从1995年开始,严建华跟随村中老艺人学习傩舞表演,并组织成立了大源傩舞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严建发率大源傩舞队先后参加三明市民间民俗文艺调演、福建省(宁化)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表演等大型文艺演出,并数次获奖。他还多次带领艺术团参与各级电视台的节目摄制工作,其中2005年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展示和颁奖晚会。

表演活动:

2017年6月1日,由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创排的大型歌舞剧《行走三明》在三明影剧院进行首场公益试演。《行走三明》围绕“宁化客家山歌”“泰宁大源傩舞”等三明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创作编排。

2018年11月2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文博会主题馆是由泰宁代表三明进行建设与布展。馆外,不时进行泰宁山歌、大源傩舞等表演。

影视元素:

2022年1月6日,中国首部青少年禁毒题材的院线电影《一念殊途》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观影会。《一念殊途》在福建泰宁影视基地取景拍摄,融入了泰宁县大源傩舞等文化元素。

保护措施:

2005年,县级部门组织专门团队,对大源村特色文化进行普查,深度挖掘和保护大源傩舞资料,成功申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县、乡两级政府谋划出台各项保护措施,大源傩舞重放光彩。以傩舞队长严建华为首的大源傩舞队经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了一支专业傩舞队。

2005年,“泰宁大源傩舞”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8。

2018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傩舞队与县、乡中小学合作共建,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校园开设非遗傩舞兴趣班,由非遗文化志愿者进行日常教学,培养一批学生傩舞队,有效增强了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

 

来源:泰宁县融媒体中心、百度百科、泰宁文旅等

图片:熊明欢、子风、何兴水、许平南摄影作品 表示感谢

上一篇:普定高台地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