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红土傩愿戏

发布日期:2025-04-21 10:05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红土傩愿戏现流传于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和大河沟村,系由湖南经湖北鹤峰县传来,有300多年历史。由于此地属四县五乡镇交界处,山大人稀,远离城区,现在不仅能看到还愿仪式中的十多坛法事,还幸运地保留了一批古老的傩戏剧目。

历史起源:

红土乡傩愿戏“戏中有祭”,三岔镇坛傩“祭中有戏”,都包含有非常古老的典型的祭祀仪式和戏剧要素。红土乡“傩愿戏”系由湖南经鹤峰县传入,迄今大约300多年历史。清代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地区出现,并迅速传播开来,与各地的民间艺术相融合,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鲍秀英招亲》

戏剧分类:

红土傩愿戏分为正八出和外八出,正八出是纯粹祭祀的8坛法事,其中包括《姜女下池》,祭中有戏。外八出有大戏《鲍家庄》《青家庄》《打金银》《姜女下池》(也是一坛法事),合称“三本半”。小戏有《王货郎卖货》《大烧香》《双怕婆》《王木匠打嫁妆》《聋子回门》等。还移植过恩施灯戏中的《瞎子闹店》《小说媒》等。

《大开山》

艺术特色:

红土傩愿戏剧目丰富,且生、旦、净、丑20余种唱腔具有地方民间音乐特点,悦耳动听。伴奏只用打击乐器,人称“打锣腔”。道白是恩施方言中的“搬家子腔”,6个声调。深受当地和周边群众喜爱。

 

来源: 恩施文旅、云上恩施

上一篇:山湖傩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