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枫坪傩面狮子舞起源于汉代民间的“角抵戏”,亦称之为“木鬼戏面”。相传明万历年间,枫坪一带瘟疫盛行。当地谢氏第十二世祖元环公兄弟依据其梦中所见,砍伐村边樟树,雕刻成狮、猴、猪等傩面,并以传统傩狮耍“四门”的基本套路为基础,将劳动生活情节、地方民俗、神话典故以及传统武术,编排成108个既前后衔接、又独立成章的曲目,使原始的舞狮驱邪活动扩展为可全民参与的大型舞狮与祈福活动。历经500来年,古老的傩面狮子舞,已发展成为湘中地区民间一项集祭祀、娱乐、观赏和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内涵深刻、影响广泛的重大民俗活动。
巍巍龙山东麓,孙水河九曲回肠,冲破层峦叠嶂,来到湘中腹地--枫坪。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绽放着一朵穿越千年历史的优秀民间艺术奇葩--枫坪傩面狮子舞。
枫坪傩面狮子舞最大的特点是以众多细小而有趣的生活故事,对古老山民永不言弃的生存理念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绎,并以传统的傩戏元素为红线,将108个故事串联在一起。
枫坪傩狮表演时除执灯笼、打傩鼓的外,现场表演的有狮子、笑和尚、沙僧、猪八戒、孙猴子等,且都配戴了傩面。笑和尚穿白衣白袍,孙猴子着红衣红袍,猪八戒穿黑衣、摇蒲扇,沙和尚穿黑衣黑袍扮做土地,左手执拐杖,右手拿蒲扇,胡须垂下,给狮子摇扇。狮面用竹篾、纸、浆相叠而成,先用树板做成,然后再用纸和浆一层一层糊成“四不像”样子。狮被用布做成,一般用白布加红条或黄条,另加一条尾巴,由两个人操作表演。
傩狮表演时间主要是农闲时节或一些重大纪念、庆祝活动等,一般是正月初二开始耍狮子。枫坪傩狮表演耍一场要2个多钟头,送行要耍“四门”,表示对被耍者的尊敬。有地坪的在地坪上耍,没地坪的则在堂屋里耍。为了空旷起见,耍完“四门”后接着耍“故事”,原传承下来的108个“故事”,目前还能表演的只有“黄龙穿洞”、“张屠户杀猪”、“蔡春山耕田”、“太白饮酒”等70多个。耍故事的多少控制在打灯笼的人手里,只要他将灯笼一摆,表示不耍了。狮被内的人马上“长街跑马”、双脚一抖,蹦出大门。紧接着表演拳术,棍、棒、锏、大刀、单刀、双刀、流星等,一个个英姿勃发的表演者光着赤膊,呈现出威武雄壮的样子,在场上一纵一跳,引人喝彩。也有对打的,你来我往,这个“兜里乾坤”,那个“鹞子翻身”,好看极了。还有那悠扬的傩鼓、唢呐伴奏着。打傩鼓的有多种花样,“五点子”、“一二三”、“八门傩鼓”等等。悠扬的傩鼓声、唢呐声,加上人们的欢笑声、喝彩声,汇成一支悦耳动听的交响曲,加上那一队队红光闪闪的灯笼,连同爆竹噼噼啪啪火光,将沉寂的夜幕打破,给人民带来吉祥,带来欢乐,带来幸福。
20世纪8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农村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人更愿意呆在家里看电视和上网,每年腊月的武术集训几乎销声匿迹,加上曾经的狮灯会主力队员,如今多数已届古稀之年,再没有能力组织这些活动。
为保护、传承枫坪傩面狮子舞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从2010年开始,娄底市文广新局、涟源市文广新局多次派专家进行考察 ,正式确定枫坪傩面狮子舞为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信息来源: 作者: 杨卫星 彭冬余
每逢喜事或佳节,涟源枫坪镇便会用阵阵锣鼓、鞭炮声唤来四面八方的村民们,搭上一片场地,为大家奉上一场精彩绝伦的傩面狮子舞表演!
舞狮并不属于涟源,但在枫坪镇,傩面狮子舞却是一朵艺术奇葩,它穿越千年、数代人传承着一脉相承的傩狮文化,并把它演绎到极致。
接下来旅行菌介绍时间到:
枫坪傩面狮子舞
枫坪傩狮舞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流传于枫坪镇民间的民俗活动,以传统傩狮为基础,将劳动生活情节、地方民俗、神话典故以及传统梅山武术,编排为108个既前后衔接、又独立成章的狮舞剧目。
表演时间
主要是农闲时节或一些重大纪念、庆祝活动等,一般是正月初二开始耍狮子。枫坪傩狮表演耍一场要2个多钟头,两个小时对于表演的老人来说可真是个考验呀!
表演人数
傩狮舞常以30至40人组成,8个人负责主要的表演,其中4人轮换舞狮头、狮尾,4人戴傩面饰演判官、土地、猪精、猴精,其他人则在旁敲锣打鼓、举花灯报节目、递道具。
祭祀仪式
傩狮舞表演前,准备工作中就有祭祀仪式,庄重而严肃。放鞭炮、供祭祀品是必不可少的。桌子上摆放着鸡、鱼、刀头肉三牲以祭祀狮王。
开头演出
第一个故事是以“耍四门”作为开头,“耍四门”就是拜五方,由判官引领着傩狮和猴、猪,先叩拜土地与祖先,再向东西南北中行礼,以求天下和谐太平。
表演特点
傩狮舞表演内容是众多细小而有趣的故事,其名称都是通俗的农村话语,杀猪,生崽,耕田。“这些名字虽然俗气,但是保留着当地最为原始的味道!
图片来源:百家号/百家历史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