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出版物 >

《永靖古傩新论》石林生、梁兰珍著

发布日期:2023-03-15 12:03 来源:中国傩戏学研究会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石林生、研究会会员梁兰珍著的《永靖古傩新论》一书最近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约五十万字,以二十五篇专题论文的形式集结呈现,在田野考察记录描述的基础上,对照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对永靖傩文化之渊源、形态、特征等做了深入的钻研,挖掘出了其负载的厚重文化内涵。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李志远为此书作序,他说“打开这部《永靖古傩新论》,我被其厚重的内容及其所蕴藏的家乡情感深深打动了。……窃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对遗存与各地的傩文化研究今后一段时期内应采取如此的研究方法,才能实现傩文化研究从浅表现象描述到深层学术研究的转变,真正把握住每类傩戏的发展与规律,寻找到激活傩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密码。......但愿该书的出版能够引起全国学界对永靖傩文化的更多关注”。李会长并对永靖县傩文化工作要上新的台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附:《永靖古傩新论》序言

李志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

石林生先生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他的夫人梁兰珍女士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会员,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这样的伉俪会员据我所知是不多见的,目前可能也是唯一的。因同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并多次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借助傩文化这个话题,从相识到相知,并成为常在微信上交流的朋友。当然,无论是关注傩文化的时间,还是序齿,石林生先生于我而言都是先行者。今年年初,石林生先生来微信说他有一部书要出版,希望我能为之写一篇序。说实话,看到微信内容,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复,我知道就傩文化研究而言,我没有为石先生的大著写序的资格;但若是直接以没有资格写序而拒绝,又辜负了石先生不耻下问的美意。思虑再三,回复称待我细细拜读过大作后,看自己是否有资格写些读后感性质的文字。

打开这部《永靖古傩新论》,我被其厚重的内容及其所蕴藏的家乡情感深深打动了。他们二人已经相继出版了有关甘肃永靖傩文化的多部著作,如石林生先生简介中提到的《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永靖七月跳会》、《黄河三峡傩文化》、《永靖傩文化研究》、《永靖傩文化研究论集》、《鼓魂舞韵》等研究著作,还有《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永靖傩戏》这部基于田野考察记录、整理的永靖傩戏剧本,包括了学界鲜见的《闹丧》、《王祥卧冰》、《财宝神》三部傩戏剧本。可以说,已经出版了这么多的成果,石先生也已年近古稀,本可以放下人们甚少关注、无利可图且需花费较大精力的傩文化研究,轻松惬意地过生活,但他们没有如此,依然选择再接再励、继续深耕这块看似贫瘠却遗存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密码的永靖傩文化。我想如若没有对永靖这块土地的赤子之心,和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礼敬,我们很难找出其他理由来阐释石林生先生与夫人持续不懈地研究永靖傩文化这种在外界看来有点痴傻的行为。

该书共收录有二十八篇论述永靖地域文化的专题论文,这虽然使该书从外在形态上看是以论文结集的形式呈现,但与当前学界一般学者论文集的编纂不同,它不是把同一文章不断重复编辑出版,而是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掘进,可谓是甚切其“新论”之题。关于此点,相信我们都能从该著中收录的《傩戏〈闹丧〉述略》一文开篇所言中得知,其称《闹丧》在被收入《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永靖傩戏》“之后笔者又深入民间与多位老艺人交谈,发现以前《闹丧剧本》有遗漏的情节和唱词,同时,我对此剧本也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另外,就本书而言,虽然所收录的各篇论文是独立的,但有些文章在同一论题上是形成相互补充与呼应的,如《“财宝神”神迹溯源》、《傩戏〈装鞑子〉与财宝神源流考》、《单于国出世两狼山行  汉朝的骨头鞑朝的人——“财宝神”内涵的多元性的特征》、《“财宝神”崇拜剖析》、《新年头上乡人傩》、《〈游仙窟〉与〈财宝神〉盘歌问答比较》等数篇论文,都是围绕永靖傩戏《财宝神》从不同视角进行的论述,形成了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对《财宝神》较为全面的探讨。如果把这数篇文章单独摘出、重新组合为《财宝神》傩戏的研究专著,显然亦能够呈现出结构的合理与逻辑的严谨。

当然,若结合他们已经出版的成果,可以发现他们已经出版的成果与本书也在内容上形成了一种呼应,如《永靖傩文化研究论集》一书中收录的《〈财宝神〉新论》,就与本书数篇有关《财宝神》的论文在内容上形成了一种呼应;另外《黄河三峡傩文化》一书中收录的《永靖傩戏〈庄稼佬〉》、《散论永靖傩舞——会手舞》、《永靖雩祭》三篇,就分别与本书中收录的《汉代〈灵星舞〉遗存——〈庄稼佬〉》、《军傩仪仗队——〈会手舞〉》、《河湟雩祭》形成一种呼应。这里可以有关《庄稼佬》的研究为例,《永靖傩戏〈庄稼佬〉》可谓是以“细读”的方式围绕傩戏《庄稼佬》本身展开,分别介绍、探讨了该傩戏的基本构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内容,而《汉代〈灵星舞〉遗存——〈庄稼佬〉》则是在描述傩戏《庄稼佬》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的方法,与汉代的《灵星舞》相对比并详细探讨了《庄稼佬》之所以产生的环境原因。显然,就《庄稼佬》傩戏的研究而言,作者做出了有效推进,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之所以能够如此,显与他们在《后记》中所述对永靖傩文化的研究,是“在田野考察‘记录描述’的基础上,对照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对永靖傩文化之渊源、形态、特征做了深入的钻研,挖掘出了‘其负载的厚重文化内涵’”,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窃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对遗存于各地的傩文化研究今后一段时期内都应采取如此的研究方法,才能实现傩文化研究从浅表现象描述到深层学术研究的转变,真正把握住每类傩戏的发展历程与规律,寻找到激活傩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密码。

在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从事民俗学、民族学研究的黄现璠先生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从事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要依靠文献史料、考古史料和口述史料作为证据。应该说,这一三重证据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傩文化研究是非常适用的。就本书内容可以看出,石林生先生与夫人在进行永靖傩文化研究时对该方法的运用非常娴熟。如在《河湟雩祭》一文中,为了考证民间祈雨求水与傩文化的关系,大量运用考古史料、民间史料与古文献相印证,特别是借用考古发现的甘肃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内容,具象化了古代降伏旱魃的情景。再如傩戏《财宝神》中的财宝神,他的具体出身、来源是什么,向未见载于古代典籍与各种方志,也未于考古发现中找到相关信息,石林生先生就利用“财宝神没有本,三五年唱不完”的《财宝神》口头史料,从《财宝神的根源说分明》、《苏金阿门成了神》等部分的口头传唱中考查财宝神的渊源,得出“汉昭帝刘弗陵封苏武之子苏金为财宝神,合情合理”(见《新年头上乡人傩》一文)的结论。应该说,对于考察历史人物与民间传说相杂糅的事象,在典籍史料、考古史料不能提供佐证时,以民间口传史料为据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不违背三重证据法的基本精神的。

在中国现今遗存的古傩文化中,永靖傩文化有着其独特价值。就通行的知网、万方、读秀等学术成果数据库检索结果来看,石林生先生在永靖傩文化研究上成就显著,在为数不多的永靖傩文化研究专著中,多是出自石先生之手。这一方面显见出石先生于永靖傩文化研究的贡献,同时也不得不说永靖傩文化还没有充分引起学界的关注。尽管在2007年永靖县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的称号,永靖傩戏班也曾多次参与全国性的傩戏汇演,但还是没有引起全国学界学者研究的热情并投身其中,与贵州威宁的撮泰吉、德江的傩堂戏、江西南丰的傩舞、安徽池州傩等相较,显现出永靖傩文化还有很大的研究挖掘空间,特别其独特的《三回回》、《闹丧》、《财宝神》、《庄稼佬》、《七月跳会》等,更蕴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多维度学术探讨。但愿该书的出版能够引起全国学界对永靖傩文化的更多关注。当然,也期待永靖县政府能够为学界对当地傩文化的田野考察提供便利,积极组织全国学者观摩考察富有地方特色与文化特点的永靖傩文化,为本土傩文化学者与全国傩文化学者相互交流、共同致力于永靖傩文化的研究搭建平台,实现今后一段时期内永靖傩成为傩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正如前面所言,我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为这部书作序,何况我没有实地考察过永靖傩戏的表演,没有切身感受过永靖傩文化的魅力,我对永靖傩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多是通过学习石林生先生的著作。也正是因多得益于石林生先生的著述,再加上这次的先睹为快,及对石林生先生、梁兰珍女士执着于为家乡文化、傩文化的奉献精神的感佩,我也很想述说下自己在拜读之后的一点感想和认知,以与众贤明的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