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出版物 >

《中国傩戏面具艺术》

发布日期:2023-06-27 13:07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傩面具,戴上面具是神,拿下面具是人。农历三月在玉林乡下拍摄一个庙诞活动时,又见到那个见过多年的傩戏班子(当地人叫他们师傅佬)。这次我拍摄了他们拿出来的傩面具,古老的木雕的,他们也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传下来的了。更让我吃惊的是,老师傅也说不齐那9个面具的名字了(一套面具一般有20多个)。这9个已经是我在玉林见过保存最好的了。有的班子没有或者不拿面具了。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这事也促使我要多学习一点有关的知识,所以买了这本厚厚的画册。

画册很精美,拍摄的面具都很逼真。目录旁的这半张面具,我认得出是贵州安顺地戏的面具,这是属于军傩,现在走了为游客表演的路子,倒也因此传承下来了。目录很简洁,尤其宫廷傩、民间傩、军傩、寺院傩的分类,民间傩又包括:撮泰吉、跳曹盖、傩堂戏、贵池傩、师公戏、毛南族跳神、江西傩舞、阳戏、土族节祭、生育傩、狮(虎)舞、大锣笙舞、萨满。我看过的仅有傩堂戏和师公戏,加上军傩的地戏、寺院傩的羌姆。

画册以面具图案为主,但几篇关于傩的文章给我不少启发。对中国傩文化划分六个圈和四大类,是一个很好的大线索。虽然几千年传承,傩因时因地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变的主要是形式,其主旨还是要通鬼神、还愿纳吉,还是民间的精神追求。

傩的外在形式,面具是一个重要特征,其次还有服装和法器。我每次去看的时候,对法器的兴趣都很大。有点奇怪的是,本书没有将大凉山的毕摩纳入其中,难道毕摩重法器少用面具,就不是傩吗?



 

比起一些比较大的戏剧种类,傩戏的剧本似乎不算多。从面具也体现出来。关公是几乎每个傩戏班子都有的面具。十几年前,我初次到贵州乡下探访傩堂戏,那个老人为我们表演的就是关公戏。后来在钦州看的“跳岭头”,关公也是常见角色。可见其在民间受欢迎程度。



 

按书中介绍,贵州傩堂戏、广西师公戏都有一个先锋小姐的角色(面具)。这体现的是古老傩戏的传承,也许各地的面具制作风格有所变化,但可以看到古老傩戏的传承是会跨地域的。

生育信仰(生殖崇拜)在多地的古老傩戏中都有体现,它也是古代神话传说的母题之一。关注“花”,关注生育傩,关注生殖崇拜,关注生命神话,其实就是关注人类繁衍本身。

说看过羌姆,其实只是看过藏区寺庙里的一些面具罢了。在藏传佛教的寺庙有时会看到藏在阁楼上的面具,跳羌姆的时候才会拿出来。藏传佛教吸纳了很多苯教的东西,而苯教里的面具,跟傩关系密切,或者如书中所说列为寺院傩。

书中还有一些图片只是注明为“傩面具”,而没有具体的名字。或许,有些已经无迹可寻。傩对中国人,尤其对民间的老百姓生活曾经影响很大,或者说就融在生活中。如今,却越来越不为人所知了,越来越神秘、陌生了。起码在文化方面,还是要留住一些记忆才好。

来源:“空山且听雨”公众号   陈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