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无言,但它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出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颗特殊的种子,链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活”着的中华文化。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少之又少,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所以我市青少年宫在6月15日,16日举办开展第二期非遗公益课《承载着中国人梦想的戏剧--傩戏》目的是在我市青少年中普及非遗知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本期主题—我们一起穿越远古,走进消灾纳吉的傩戏
傩[nuó]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化重要的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中国古代的活化石”之称。傩文化最早记载于甲骨文中,如果你想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内涵,首先应该了解傩文化。
人有难,方有傩,传说只有幸运的人才能遇到傩。傩又称傩舞,除夕举行,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驱除瘟疫和恶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仪式变成了一种戏剧形式,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傩戏。傩戏不仅在中国盛行,还影响着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戏剧形式之一。
杨丽萍老师的大型舞剧《平潭印象》中将中国傩舞的神秘古老展示的淋漓尽致。
傩面现,灾祸除,带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为人,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诠释了我们祖先对于丰收平安健康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走入远古的神秘,一起带着傩面具跳起傩舞,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起感受镌刻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坚强和勇敢。
这节课我们带领小朋友们一起了解傩舞的历史,了解傩面具的意义和区别,通过亲自绘制傩面具,跳傩舞,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从殷商时期流传至今的古老神奇的仪式。
面具制作
课程安排:
一、非遗知识讲解:讲解中国汉民族傩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二、非遗内容实践:小朋友们亲手制作傩面具,学习傩戏。
三、互动环节:学生戴着自己的面具,演绎出自己的傩戏。
报名详情:
报名咨询电话:0474-4855088
18004740829
每场名额20个报满为止。
活动适龄:6岁以上,家长可陪同一起
活动日期:第一场6月15日(星期六)
下午3:00-4:30
第二场6月16日(星期日)
10:30-12:00
活动地点:少年宫一楼活动厅
活动费用:不收取任何活动费用,活动材料由主办方统一准备。
来源:乌兰察布市青少年宫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