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雷州傩舞:文化瑰宝与活态传承的典范 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发布日期:2024-07-28 09:16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前言:雷州傩舞,源自殷商时期的古老舞蹈形式,不仅是雷州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它承载着古代民族社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的深刻内涵,是古人面对自然灾害与未知世界时,以舞蹈为媒介,祈求神灵庇佑、驱邪避害的一种生动体现。历经数千年沧桑,雷州傩舞非但没有消逝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反而在雷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宗教、艺术等领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雷州文化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汕、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是我国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人类学、历史学、文艺学、民众学等众多科学。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傩”的传说,一般认为,它是古代民族社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的产物,是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雷州傩舞是雷州特有的用以祭雷、游神的一种舞蹈。它同时也涵盖了宗教、民族、审美等文化,交织着雕刻、戏剧、舞蹈、音乐等各种艺术。傩舞对今天的舞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被称为“舞蹈的活化石”。

傩舞最有趣的“走成怅”,分为庙前跳傩、庭中舞傩和退兵钉柴符三个程序,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大约在唐宋时期从中原流传到雷州。在雷州农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都举行一次“大摊”活动。是日,滩队轮流到各家各户的庭院中跳滩舞,演员6-8人,手足系上小银铃,清脆悦耳,锣鼓伴奏,鞭炮齐鸣,场面非常热闹。整套舞蹈表现出一“耀武扬威”、“移山倒海”、“升天入地”、“驱邪捉鬼”等情节。舞蹈动作简朴威武、豪放粗扩、富有地方特色,尽管狰狞恐怖,但也深受群众喜爱。雷州的滩舞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已被审定选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傩舞的“舞具”,其造型质朴、夸张、粗犷,显得庄严威武。“面具”是用樟木雕刻而成,色彩以黑、红、黄为主,线条朴实而夸张,色彩鲜明和谐,面具的造型个性独特。傩舞的“乐器”,主要是敲击乐器,如月鼓、高边锣、钢胆等三种,个别的还加有大锣、大钹和唢呐,基本是齐击节奏型。有这些乐器伴奏,整个“傩舞”场面节奏鲜明,气氛热烈,神秘而引入入胜。

傩舞在广东雷州半岛东岭村又叫做“考兵”。考察东岭村历史,该村均为林姓,祖上在宋时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明时入湛江,明末定居于雷州东岭。因此,傩舞可以说兼具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传统。如今,“考兵”这一“活化石”,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引起海内外广泛重视。

雷州傩舞是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雷州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神秘诱人的魅力。

后记雷州傩舞作为雷州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努力,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搜狐号/粤G印象_wtg1   原标题:雷州文化——舞蹈活化石 雷州傩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