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了解白马文化,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广角镜助推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强曲村,与余林机展开了一场对话。
余林机是村子里的“勒贝”,也就是当地了解白马文化最多的人,是白马文化的集大成者。“白马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白马文化靠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得以保留至今。”从余林机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白马文化的历史起源。白马人历史悠久,最早见于西汉《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五六》:“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历经千年的白马族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传统节日中,白马人每家每户都会喝五色酒、吃腊肉、跳傩舞来庆祝节日。傩舞在白马文化中的叫法是池哥昼,男性叫池哥,女性叫池母,从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始跳,到正月十七结束,可以保佑村子的平安,为每家每户驱邪避灾,将“不吉祥”送到很远的地方。“在外面打工的孩子也会回来一起跳池哥昼、火圈舞,现在也会参与一些商业性的演出,”余林机说。
白马语的方言性质很浓重,很多人听不懂,所以建立起白马语和汉语的联系至关重要。余林机承担起这一责任,成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濒危语言调查——白马语文县方言课题发音人,以他的音为标准,辅助汉语词典来逐一标注白马语读音。前些年,白马语进入到国家濒危语言资料库中,这也帮助了白马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但传承白马文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余林机在近些年的传承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们当年不了解外界社会,也没有网络,很少有人外出打工,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白马文化,现在的年轻人忙着去外面挣钱,有耐心学习白马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收了几个徒弟,但是也只能学会浅的地方,没有办法深入学习,这也是目前传承的困境。”
在交流的最后,余林机讲述了白马族一直流传的神话故事《阿尼嘎萨》,教给实践团成员们一些简单的白马族日常用语和白马族歌曲,在告别之际,他拿出了早就煮好的玉米,送给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
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白马特色风情,共谋民族团结发展。“广角镜助推民族团结”实践团与白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西北师大传媒学院 文:高瑞哲
小编点评:
余林机先生与“广角镜助推民族团结”实践团的这次对话,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白马语作为白马族的文化符号,其传承不仅关乎一个民族的记忆与身份认同,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好这些濒危的语言资源,让它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同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筑民族团结的桥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