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左玉洁:发挥本土优势,把非遗融入高校美育课程

发布日期:2024-08-07 10:29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进隆回县滩头镇,开展非遗项目滩头年画的调研实践活动。曹正平曾勇摄(湖南图片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3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410项,其中9项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梳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与文化脉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地方高校美术教学很有必要。

非遗传承需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许多传统美术技艺,如剪纸、刺绣、泥塑,都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在文化价值传承方面,传统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然而,中国传统美术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传承人匮乏、市场需求不足、缺乏创新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展览、开设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传统美术的认知度和兴趣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爱好者;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对传统美术传承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鼓励从业者进行技艺创新;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对优秀的传承人给予荣誉性表彰和物质奖励,为他们的技艺传承提供支持和保障。

以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为锚点,促进非遗进课堂。以湖南地域特征、湖湘文化背景为前提,打造发展型教师科研团队,充分发挥这支团队在田野考察、文献研究、收集图像文字视频实物等资料的作用。以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目标为锚点,建立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比如:“审美+认知”,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历程、民俗活动、民族文化等进行探究,建立起有特色和可视化的理论课程;“体验+感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课堂进行讲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进一步完善具有体验感的实践课程;“创作+探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进行作品创作,并将创作投入到产品研发中,建立产学研基地。积极推进“田野艺术课堂”,可联合本省十余所非遗传统村镇,学生分组到具体的传承人,例如新化洋溪镇傩戏传承人秦国荣、益阳梅山剪纸传承人向晶亮等,形成学习师徒小组,加强学生与传承人的互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内涵、特征、价值等。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感受非遗传统美学的魅力。通过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术教学产生的教学成果,例如产品包装设计、海报、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摄影摄像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感受传统美学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这些教学成果,凝结了师生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是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的实践结晶,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非遗”大师们为标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承保护。

培养具有时代眼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高校美术教育应该站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上,对丰厚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和科学梳理。这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美育课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非遗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人文知识素养与美育课程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文化滋养着美育,美育延续着文化的血脉,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呈现出良性循环和价值统一的特性。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文为202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美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HNJG-2022-029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