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网整理:伴随着郎朗读书声,行走在灵山县第二小学校园中,楼梯上、走廊里,随处可见自治区非物质文化傩面具文化艺术,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于一体,让非物质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传承与弘扬,绽放出新时代光彩。
灵山县傩面具俗称“鬼面壳”,又称岭头舞面具,是灵山县跳岭头表演中用于塑造各种角色的主要标志和重要道具。灵山县傩面具都有特定的寓意和故事,如北帝、千岁、三师、四帅、五雷等都有民间传说。2016年,灵山傩面具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灵山县第二小学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灵山县傩戏傩面具以其夸张的表现形式吸引了该校的目光,2023年9月,该校成立了“傩艺坊”工作坊,同时,以课后服务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工作坊进行傩文化的学习与傩面具的制作。工作坊老师带领参观县文化馆傩面具展馆、走访傩面具制作技艺的匠人,查阅大量傩文化资料,了解面具的制作工艺,启发学生创造灵感。
匠人之心,非遗之美。该校通过让学生熟悉了解灵山傩面具从取材、制坯、雕刻、上色等制作作品这一系列的工序,用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感受灵山傩面具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承并创新传统艺术形式和内容,学生以面具、服饰、纸袋、布袋、团扇、杯子、书签、卡纸等为创造材料,制作各种具有傩面具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把非遗作品应用到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制作了系列衍生品十分新奇、有趣。
该校以传承与弘扬灵山傩面具非遗文化艺术为宗旨,把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美术课进行傩面具制作,音乐课进行傩舞排练,将非遗文化与小学美育课深度融合,同时创新教育思维,让傩面具以传统的剪纸艺术文化体现,让两种不同文化以艺术的方式融合。在今年灵山县举办的“广西三月三·荔乡嘉年华”主题活动中,该校学生表演的傩舞和制作各种形态的傩面具展示,让游客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
灵山县第二小学学生跳傩舞。本报记者 李鹏钧 通讯员 苏春玲 摄
该校将继续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多角度探索灵山傩面具非遗传承创新发展路径,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美育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钦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