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潮汕英歌舞:从乡土傩舞到全球顶流的非遗传奇

发布日期:2025-02-21 09:37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当鼓点震醒晨曦,当油彩点亮古巷,潮汕英歌舞以雷霆之势席卷而来。这支被誉为“中华战舞”的非遗瑰宝,从乡土祭祀的傩舞中走来,在槌声与呐喊中演绎梁山好汉的忠义传奇。如今,它不仅是潮汕人血脉中的文化图腾,更以短视频的浪潮席卷全球,成为Z世代追捧的“过年顶流”。

一、起源: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华战舞”

潮汕英歌舞的起源至今未有定论,但历史脉络中交织着多重文化基因,形成其独特魅力:

傩舞遗风:学者推测其脱胎于古代驱傩仪式,以面具、鼓乐驱逐疫鬼,后融入戏剧元素,成为娱神娱人的民俗活动。

秧歌演变: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农者春时插秧,命一人挝鼓,群歌竞作”,潮汕方言中“秧”“英”同音,逐渐演变为“英歌”。

武术抗争:清初禁武令下,潮汕武馆将招式融入舞蹈,以“英歌”之名行练兵之实,或与抗倭战术结合,形成阵法变换、海螺号角等军事元素。

无论何种起源,其内核始终是“英雄之舞”——通过演绎《水浒传》梁山好汉故事,歌颂忠义、团结与抗争精神,成为潮汕人集体性格的象征。

二、发展:从乡土祭祀到非遗顶流

英歌舞的现代转型始于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双重推动:

非遗认证:2006年,普宁英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揭阳全市现有7个英歌非遗项目、10名各级传承人,建立多个传承基地。

角色创新:传统队伍以36人、72人或108人为主,角色涵盖宋江、林冲等水浒英雄,新增“时迁舞蛇”环节——孩童持蛇开路,既承袭南越祀蛇习俗,又暗合二十八宿翼火蛇的星宿崇拜,2025年乙巳蛇年更添“蛇来运转”寓意。

文旅破圈:2024年抖音“英歌舞”话题播放量超45亿次,被称为“过年最强气氛组”;2025年春节非遗报告中,英歌舞位列播放量前五,带动揭阳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20.7%,文旅消费激增。

三、文化意义:潮汕精神的图腾化表达

英歌舞的爆火,根植于其承载的深层文化价值:

集体记忆的凝聚:鼓点与槌声唤醒血脉中的“潮汕DNA”,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即兴起舞,成为宗族认同的纽带。

忠勇品格的具象化:水浒英雄的侠义精神与潮汕人“敢闯敢拼”的性格高度契合,舞者挥槌击打、阵法变换,演绎“扬正压邪”的民间正义。

祈福纳祥的仪式:舞动中寄托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时迁舞蛇更被赋予驱邪纳福的象征意义,形成独特的民俗信仰体系。

四、出圈密码:传统与现代的共振

英歌舞从乡土走向国际,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合力:

视觉震撼力:舞者面涂油彩、服饰华丽,双槌击打如雷霆,配合“螺号-鼓点-呐喊”三重节奏,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视听盛宴。

短视频赋能:2025年春节期间,抖音非遗内容总播放量破1679亿次,英歌舞直播超600万场,年轻创作者以特效、变装等形式演绎,吸引Z世代“为一场英歌舞奔赴一座城”。

国际传播:普宁英歌舞队亮相伦敦、泰国等地,将“中华战舞”推向世界;海外潮团通过社媒分享,引发跨文化共鸣。

文旅经济联动:揭阳借英歌舞IP推动“非遗+电商”,2024年网络零售额达475.1亿元,潮绣、木雕等文创产品热销,形成产业闭环。

潮汕英歌舞的崛起,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它既保留了驱傩祈福的古老基因,又通过短视频、国际巡演等现代手段焕发新生。

2025年,当少年英歌队以街舞融合传统槌法,当海外网友为“东方战舞”点赞,这场非遗盛宴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正如潮汕俗语所言:“无英歌,不过年”——在槌声与鼓点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民俗的狂欢,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来源: 旅游那件小事 公众号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