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兴化判官舞以傩祭古风为骨 演绎着世代相传的正义之歌

发布日期:2025-05-08 09:38 来源:泰州新闻网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兴化判官舞,以傩祭古风为骨,以戏曲神韵为魂,在江淮水乡的烟火人间里,演绎着世代相传的正义之歌。

兴化判官舞的源头可追溯至远古傩祭,在兴化这片水网密布的土地上,逐渐演化出独特的艺术形态。明代中后期,随着盐业兴盛与移民汇聚,扛草工、窑工等底层劳动者将戏曲花脸表演融入传统傩舞,创造出以“善恶分明”为主题的判官形象。至清中期,仅兴化城内判舞队伍就达九十余班,每逢五月城隍会,各路判官粉墨登场,形成“千判巡城”的壮观景象。

文武双绝的艺术奇观判官舞分为文判、武判两大体系,各具风韵。文判以袍服儒雅示人,手持生死簿与判官笔,通过“三拜”“托魁”等程式化动作,展现不怒自威的气度。武判则堪称惊险绝技的集大成者,表演者立于四壮汉肩扛的竹制乘杆,在方寸之间演绎“白鹤亮翅”“倒挂金钩”等高难度动作。

作为扎根乡土的正义图腾,在兴化百姓心中,兴化判官舞早已超越娱乐范畴,民间传说赋予这项艺术震慑奸邪的精神力量。表演时判官袍服上“天理良心”的字样,花鼓节奏里“善有善报”的隐语,都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着乡村社会的道德秩序。清光绪年间,兴化八字桥布商见判官怒目而视,竟吓得当场昏厥。正如老艺人石桂山所言:“五月判舞起,宵小尽敛迹。”

如今,当铿锵鼓点再次响彻兴化村巷,文武判官的身影依旧穿梭在新时代的庙会中。这项承载着江淮先民精神密码的非遗瑰宝,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继续书写着民间对正义的永恒守望。

来源:泰州新闻网 作者:吴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