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十二月朔,观傩于市 苏州傩戏禳灾祈福人情暖

发布日期:2023-01-05 20:43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腊月百事忙,对于古人而言,其中一大半的事情应该都用在了祭祀祖先鬼神上面,这些事看似乃是鬼神之事,其实还是人事,安鬼安神的背后依然还是安民。古代腊月盛行的傩戏即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之一,傩戏原本是古时一种驱邪仪式,后传至民间就具有了娱乐功能,远至汉代就已有了傩戏,《后汉书》就有载:“季冬大傩,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又二人为傩公、傩母,皆赤帻皂衣,黄金四目,蒙熊虎皮,执戈扬盾,以逐恶鬼于禁中”。

苏州地区类似傩戏的活动丰富多彩,且既有传统色彩亦有地方特色,苏州邑志载:“十二月朔,观傩于市,二十四日止。乡村则舆猛将神,巡行闾里,鸣钲击鼓,仪从喧阗,殆亦古者驱疫之意。”这里并未言明苏州城内的傩戏究竟如何,但袁景澜有首诗《驱傩》说:“满村钲鼓哗,驱疫沿《周礼》。黄金辉四目,戈盾扬闾里。”诗中所描述的苏州傩戏倒与《后汉书》中的记载相去不远,想必苏州傩戏继承传统更多一些,但邑志中称乡村地区还会抬出猛将神巡视各村,就是当地的特色了。

苏州地区具有傩戏性质还有名为“跳灶王”的活动,灶王爷是古代神仙和百姓距离较近的一位,民间也向有灶王爷的传说。《吴郡岁华纪丽》中记载说腊月朔日时,市井乞丐就会结队扮称灶公灶婆,拿着竹板,边唱边跳,并向沿街的街铺索要钱米,也有的乞丐穿着破烂衣服扮作钟馗状,但依然会向店铺索要钱米,袁景澜认为这是古代傩戏、索宝和除疫的遗意。《梦粱录》中则记载说:“入腊街市,即有乞者,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名打夜胡”,想必并不只有苏州一地有这种习俗。但以袁景澜为代表的文人却对“跳灶王”这种活动颇有微词,多认为这种活动还是乞丐变相的在索要钱财,袁景澜就说过:“术工媚灶将人媚,毕竟钱从囊低来”,还说:“时世求财多变相,乞儿翻作钟馗样。只夸囊儿得钱赢,那恤旁儿笑骂状。”吕曼云《江乡节物词》也对“跳灶王”活动讽刺道:“粉墨当场供笑骂,只夸囊底得钱多”。

“跳灶王”这种活动的主体既是乞丐,又向店铺索要钱米,难免会受到他人的鄙夷,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也少不了乞丐勒索店铺之事,店铺交钱米与其说是驱邪倒不如说是花钱免灾的可能性大些。傩戏和跳灶王等活动一般于腊月二十四日即会结束,因为腊月二十四乃是小年夜,苏州民间于民间有着“送灶”的习俗。《吴郡岁华纪丽》所记载的“送灶”习俗颇为繁琐。当夜,百姓要事先准备好膠牙锡、糖元宝和米粉裹豆沙馅为贡品,祭祀时要焚烧僧尼所赠送的灶经,禳灾祈福。送灶时,要拿出事先编织好的竹舆,竹舆亦有讲究,一般是用朱漆竹灯充当,民间认为灯盏之盏字不佳,遂将竹舆称之为燃釜,后又改名为吉谶、善福,还有传说言善福之底凹者为雌,凸者为雄,居人必择雄者。将灶马置于善福中,再置一火盆,用以焚烧冬青、松柏和稻草等物并送至门外,将这些灰烬活以青豆撒至屋顶,为神秣马,送灶上天。此时还需家中老少纷纷下拜,口中念道:“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最后再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之为“醉司命”。

原作者:愁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