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文艺爱好者、村民群众能更近距离地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意识。近年来,江口县不断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健全了各项保护机制,完善了各种保护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口傩戏技艺:从一块木头变成一个傩面具共涉及选材、制坯、雕刻、打磨、着色、上光6个流程38道工序,经过上万次的雕刻,才能精彩呈现。走进江口县梵净山傩文化工艺厂,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会长石东平正与学徒忙着雕刻傩面具,在工艺厂墙上挂满了傩面具,有傩公傩母、开山、歪嘴、仙锋小姐、报福等,每个傩面具造型表情或威武严厉,或金刚怒目,或稳重深沉,或慈眉善目,个个极其传神、栩栩如生。
“在跟随石老师学习后,我们学到了江口的傩文化与傩面具的表现形式。每个人物每个角色,要怎么去刻画,一个材料从拿来之后,毛坯、初坯的步骤,和面具的细节,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和策划。如歪嘴琴童就是一个带笑脸的表情,它的嘴巴就必须像月亮一样翘起来,翘到鼻梁上部,笑容就出来了。假如是一个开山将军就是比较凶的表情,它的眼睛比较鼓,眼神看起很凶猛的样子,这些制作面具细节一定要把它掌握好。”学徒张恒说。
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富含着绵延千年的民族、民俗文化。2019年江口傩面具雕刻工艺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挂牌江口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工坊。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傩面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傩戏文化,最初是为了表演而存在,每一个面具背后,都是一段故事。因此每一个傩戏面具角色形象都是根据传统的戏本来确定的,傩面具中除了鬼神面具之外,还有一小类象征着世俗人物的傩面具,有土地、和尚、丫环、老母、小童、差官等,这些面具是傩面具中表情最为夸张的。”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会长石东平说。
展演“江口傩戏、傩舞”风采,传承“非遗”文化。傩戏是以说、唱、跳为一体的表演,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和风格。66岁的石东平是傩面具雕刻工艺的第六代传人,他从小就酷爱傩戏表演,10岁时便跟父亲学习傩面具雕刻、绘画、剪纸、傩戏服装制作及傩戏、傩技表演,曾获得铜仁工匠、江口县十大优秀民间艺人等称号,202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让非遗传承人石东平更加增强了推广非遗文化、创作优秀作品的信心和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倍感振奋,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们的传统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傩戏非遗传承人来说,就是把非遗融入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我一定会加倍珍惜,坚持把祖辈传承下来的傩面具、傩戏技艺传承下去。”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会长石东平说。
瓦寨锣鼓土家称“打家伙”或“五子家伙”,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主要用于结婚、年节等喜庆场合,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器乐合奏,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在2014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瓦寨锣鼓非遗传承人李欣胜自幼开始学习,几十年来,打锣鼓已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但给他带来了健康和快乐,同时也让他体会到了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每逢劳动之余,他都会叫上本寨的年轻人,悉心教导,倾囊相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名瓦寨锣鼓的传承人,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步伐跟党走,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我很高兴把锣鼓技艺传授给大家,让村民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瓦寨锣鼓在江口大地更好地发展。”瓦寨锣鼓非遗传承人李欣胜说。
早期的金钱杆仅是花灯的节目内容之一,以杂耍的形式而存在,经民间艺人和文化部门专业人员的多方努力,不断整理、创新,逐步从花灯表演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舞蹈体系,2007年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1995年起,江口县便开始对金钱杆这一民间传统艺术进行重点打造,编排的“钱杆情”“土家双钱杆”等曲目,多次参加省、市、县文艺展演,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由此江口被誉为“金钱杆”之乡。同时,将“金钱杆”等17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纳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提升了金钱杆这一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空间,还在全县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人人学打金钱杆、人人会打金钱杆”的良好发展局面,让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不断地传承延续下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的理解是我们每一个文化爱好者都要在各自的岗位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工作,担起文化复兴的责任。我们在打金钱杆,已经有十多年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创新、发展、传承上下功夫,让更多的文艺爱好者学到我们金钱杆的技艺。同时,让优秀传统非遗文化走出家门、走向世界,我们要把这个传承文化继承发扬下去,让下一代继续承担这个文化艺术。”江口县文化馆枫叶艺术团团长申桂莲说。
接下来,我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扎实做好非遗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传播等工作,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全面提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进一步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发挥好非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江口的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口县融媒体中心 作 者:黎福慧 曾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