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湘潭理工学院兴傩逐梦队扬帆起航,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开展七甲坪辰州傩文化的社会实践,以走访调查知兴替、以活动实践促发展。队员们在指导老师张灵丹的带领下,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拜访非遗申报者、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和开展暑期非遗伴学等途径深入了解当地非遗文化,为辰州傩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图1 兴傩逐梦队团队合影)
辰州,湖南省怀化市古地名,今于怀化市沅陵县。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南省沅陵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傩戏(沅陵辰州傩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七甲坪镇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东北部,是辰州傩文化的发源地,其交通闭塞,受外来文化干扰影响较小,保存比较完整。1998年9月,“98沅湘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七十一个国家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观看傩祭、傩戏、傩舞、傩技演出。20O4年5月,由金承乾撰写两万余字申遗书,组织老艺人演出,拍摄宣传片,2006年6月被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金承乾与刘冰清、王文明三人联手,由中央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辰州傩歌》《辰州傩戏》《辰州傩符》辰州傩系列丛书。1994年湖南省电视台乡村发现栏目李兵拍摄《上刀梯》获国际金奖。2006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戏剧频道分别到七甲坪拍摄《远方的家——傩韵》和五十集大型戏曲文化专题片《长江戏话》中的‘姜女下池’‘三妈土地’‘釆访金承乾’。这些,都对研究傩文化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7月5日,兴傩逐梦队来到“辰州傩雕”市级传承人向清国家中(沅陵县)。向清国表示,他对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小跟随爷爷学习木工雕刻,为傩雕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向清国希望能够得到沅陵县政府的支持,更好地挖掘和展现传统文化,助推文旅经济发展。
(图2 向清国接受采访)
(图3 向清国正制作傩雕)
7月6日,在七甲坪镇人民政府文化站全国武站长的带领下,兴傩逐梦队与“辰州傩戏”的市级传承人全庭杰(七甲坪)进行了学习交流。团队了解到,全庭杰对傩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于1981年开始组建自己的“傩舞表演”团队(绒花演艺团队),目前大部队约有25人,小团队约有10至12人。在傩舞团队发展的过程中,全庭杰等传承人,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阵地,不忘初心,继续传承和发扬辰州傩文化。
(图4 全庭杰接受采访)
(图5 绒花演艺团队“辰州傩舞”编排现场)
紧接着,“兴傩逐梦队”在七甲坪镇人民政府文化站全武国站长的陪同下,来到了聂景明(七甲坪)的家中进行调研活动。聂景明是“辰州傩戏”怀化市级传承人之一,同时他也是“辰州傩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聂满娥的哥哥。
聂老提出,作为传承人的他们,会让傩戏进入校园,带入课堂,创新傩戏的表现形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先接触傩戏,再让他们慢慢产生兴趣,由浅入深,让年轻人渐渐喜欢傩文化。
(图6 聂景明耐心地向队员讲解着)
(图7 聂景明向队员们展示“傩歌”)
“辰州傩”不仅有国家级到县级等各级传承人的存在,还有一些特殊的传承人,他们被称为“土老司”。每个傩坛的土老司世代相传创始土老司遗留下来的书目记载和口传的表演技巧,可以说他们就是这项非遗文化的本身。
湘潭理工学院“兴傩逐梦队”在金承乾老先生和全国武站长的引荐下拜访了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土老司(七甲坪)。在与金先勇先生的交谈中,团队了解到,相对而言,金先勇所学的傩戏和傩技要比傩舞困难得多。傩舞排练需要多人在短时间内达到一致的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傩戏和傩技的练习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需要全面掌握戏本,在表演过程中还存在生命危险。
走访接近尾声时,金先勇向“兴傩逐梦队”进行了简单的表演,展示了傩戏的精妙艺术和独特魅力。
(图8 金先勇接受采访)
(图9 金先勇“傩戏”展示视频)
访谈的最后一站,兴傩逐梦队来到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国家非遗“辰州傩”申报人金承乾的家中(七甲坪),参观了辰州傩展馆和金承乾私人展室,看到了金老收藏的面具、法器等实物,特别是四根樟木傩柱雕刻了七十余个辰州傩戏面具,一个高两米宽一米三的实木雕刻的山魈大面具栩栩如生,令人非常震撼,也让团队了解了辰州傩戏表演的工具,以及傩戏表演的种种概况,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精神一度让人惊叹。但就是在如此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辰州傩文化背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图10 金承乾家中的收藏品)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团队在金承乾老先生的字里行间中了解到辰州傩正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一是青年人不愿学;二是老艺人一个个逝去,频临断代;三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对于以上的问题,金承乾提出:可以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比如以广场舞为载体,传承与发扬傩舞;或者以傩的舞步、身段等元素编程傩操,在学校进行传承;同时强调县文化馆相关领导的重视,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是要取傩精华、去傩糟粕,选取傩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核进行传承发扬。
(图11 金承乾对队员们耐心讲解着)
(图12 金承乾对队员们展示“傩戏”表演实物)
另外,团队还在当地进行了纸质问卷调研,成功回收300份有效问卷。统计发现,对于傩戏、傩舞和傩技等较为复杂的非遗表演形式,46岁以上的受访者大多对此有一定了解,19-45岁的受访者中约有一半听说过但并不了解,18岁以下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这类非遗文化。由此,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
在调查傩文化的过程中,团队计划从青少年着手,将辰州傩文化传递给他们,将“辰州傩”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包括傩面具的制作、傩舞的欣赏以及傩画的填色等。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傩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一位学生说道:“通过暑托班课程的学习,我对家乡七甲坪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还让我更加喜爱我的家乡。我希望能够将这份喜欢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传承傩文化。”
(图13 孩子们展示傩面具绘画成果)
通过本次多维对象、多维方式的实地调研,“兴傩逐梦队”深入了解了辰州傩文化的起源和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来促进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指导老师张灵丹表示,团队将会继续整合调研数据,深化调研成果,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傩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
在完成了此次调研活动后,“辰州非遗,底蕴深厚”这几个字铭刻在每一位兴傩逐梦队队员心中。调研组组长龚诚说道:“傩戏的精彩表演、夸张而具有戏剧性的面具、独特的乐器和歌舞等元素,使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世界”;此外,任何事情的成功完成都离不开团队的分工协作。后勤组组长唐依婕表示:“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把团队实践任务圆满完成。”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更加深入地领略傩文化的魅力,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傩文化发展的艰难现状。宣传组成员李小倩说道:“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呵护,傩文化才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并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辰州傩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亟待我们去破除僵局。
撰稿:李敏枝 李小倩
图片:陈佳慧 王 晶 徐李好 舒 翊
供稿单位:湘潭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