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古属南楚北越交界之地,这是一个素有“宗教、神话、巫术傩戏”和“山歌之乡”的美誉苗族之城。其镇境内白毛坪镇大横村与清源等地,传承着一种极为精彩而神秘的傩戏民俗文化——“庆聪公公”,人们甚为喜爱与尊崇。千百年来,“庆聪公公”未曾间断过,真乃“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
“庆聪公”属宗教傩戏一种,其发原于明宣德四年(1430年)。庆奉活动在陈、马、胡氏三个家族中非常隆重,千百年来基本每年一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成为我县陈、马、胡三个家族的特色习俗,是集宗教文化、民族艺术、傩戏山歌为一体的艺术精品,它从内容到形式,具有比较古老的民族特色,它的宗旨主要是保平安、庆祥和,其内容既体现古代人民不忘祖追求祖先保佑平安度日的美好愿望,以宗教文明文化争取太平的道德观。
据陈氏族人陈世进与马昌连道长口述,“庆聪公”由八个部分组成,即四季功曹、进兵、进寨、下马、庆奉、劝酒、上马、送圣。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动作灵活,诙谐风趣,腔调柔和,既有欢庆山歌场景,又有惊心动魄的武术表演,精彩纷呈,观众对此评价极高。聪公公书名陈添聪(法号法聪),陈氏族人敬称聪公公,生于明惠帝建文三年。相传聪公自幼学习宗教文化,心性善良。据陈世进老前辈口述,胡法成公、马法高公、陈法聪公三人结为“同年”,相协赴印度学法;法成回乡施道,法力高强,变化多端,有移山倒海、呼风唤雨、藏踪幻影之功。聪公生前学成道法,普济生灵,死后大显威灵,保佑人民,群众信仰,百姓尊崇。
相传,聪公路经南岭,见一老太婆带两幼童在地里锄草,午时正逢日曝,晒得汗流满面。聪公向前问起,为何这么大的太阳在锄草?老太婆说,太阳大,锄草容易枯,加上种的地又多,得赶季节,锄慢了怕庄稼欠收。聪公感觉很有道理,但这太阳也实在太烈,原本助人为乐的聪公,善心顿起,他坐在地上,唸起了咒语,这时天上来了一朵黑云正挡在了老太婆头上。老太婆见聪公心善,递给一个粽子给聪公,交代他要到有水的地方才能吃。聪公接过粽子上了路,边走边想,我这么高的法力,吃个粽子还要到有水的地方吃!我才不信这个邪,现在就把它吃了。
说来实在奇怪,粽子一进口就卡在了喉咙上不来也下去,他想用法术卡喉水来化解,可是找了很久多没找到有水的地方。他也很清楚,过了一个时辰找不到水,用“卡喉水”是无能回力了。当他回到家后,告诉妻子用蒸笼蒸七天七夜可以把粽子蒸出来,七天之内无论如何不能打开蒸锅盖。
就这样聪公躺在蒸锅里,他妻子照吩咐烧了大火蒸他。三天三夜后妻子担心聪公被蒸成肉粥,就打开锅盖,只见聪公喉咙的粽子出来了一半多,但法术已被破解,聪公再也没有机会醒过来,年终三十六岁,据传聪公死后成了仙,后来陈氏族人雕了他的神像,以示对他的崇拜与怀念。
史料记载,陈氏始祖伯万公,后唐同光二年(924)徙楚,落担于今新化鹅塘乡横阳山,开永、康、齐、广、庆五宗,广宗迁四川阆中,庆宗返泰和原籍。永宗、康宗、齐宗三派于湘西新化、邵州间。
永宗四传至文成公(1286-1349),偕弟文贵、文仕,由溆浦迁邵阳隆回二都大水洞枫木坑落担,后又迁居洞下,领八甲户,世称八甲陈氏。聪公神像原在邵州洞下,在陈氏13世祖朝相公带着神像由雍正年间迁就城步清源袁家山置在陈氏祖厅内设坛礼拜,很是灵验。几百年来香火旺盛,威灵显赫,有求必应,凡为其事业多作贡献者,均能获福。
聪公公的故事在我们苗乡传得非常神奇,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在大横清源到处都能打听。由于笔者才学浅薄,写不出好文章,编写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诚恳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将不胜感激。
来源:"苗乡城步"公众号 作/楚地三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