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山深处的民俗遗存从德江傩戏到松桃苗绣

发布日期:2023-10-17 14:34 来源:华小清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百年来,在梵净山中,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和谐共處,繁衍生息,共同造就了梵净山独特的民俗文化:德江傩戏原始而完整,是世界傩戏的代表;乾隆皇帝赐名的“神龙”,代代相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祈祷和祝福;热闹而隆重的花鼓舞,遥见苗蛮文化的大气磅礴;不拘一格的松桃苗绣,一针一线流淌出苗民的世代情愫……

德江傩戏恐怖的神功“开红山”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而贵州傩戏则在梵净山。

梵净山腹地的德江县,是著名的“中国傩戏之乡”。德江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由于设坛做法事一般在愿主(即主人)家的堂屋,因而又叫“傩堂戏”。德江傩戏可分为傩仪、傩戏、傩舞、傩技四大部分,其中傩戏往往与傩仪祭祀交织在一起。

为了制造森严、肃穆的氛围,将观众引入神秘的宗教境界,祭祀前,掌坛师都要按照一定的格局,精心布置傩堂(俗称“扎坛”或“扎禁门”):正对堂屋处摆一座纸扎的牌坊,称为“三清殿”,“三清殿”前置一案桌,桌上摆放傩公、傩母的木雕神像和令牌、师刀等法器,以及香烛、纸钱、供品,桌下则摆放傩戏面具和弓、箭、枪等道具。值得一提的是,傩戏面具不仅是表演时的道具,更被视为神祗,“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说的正是面具在傩堂戏中的特殊地位。“三清殿”正面及堂屋左右的墙壁上还要悬挂“三清图”“师坛图”等各色画轴,画上或是各路神祗,或是历代傩坛祖师。

开坛祭祀时,傩戏师要净手、焚化纸钱、燃放鞭炮、跪在坛前叩首礼拜,用手蘸米酒,轻弹于地,嘴里念着历代神灵、先师的名字,望其保佑,爆竹齐鸣之后,轮流喝下“敬师酒”。法事完毕,便戴上面具表演戏剧,这些戏剧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原始而古朴。

傩戏中,傩舞可分为傩仪舞蹈和傩戏舞蹈。傩仪舞蹈严格遵守巫舞的“禹步法”和“罡步法”,有“踩九州”“九州布城罡”“八字罡”“丁字罡”等72种步法,对掌坛师要求极高:众多的罡步必须在一张两平方米的竹席上进行,“踩九州”的舞步还需严格按照师传进行,不得踩错,如果踩错了就会克主人,也会导致自己的法术不灵验。甚至多灾多难;反之,则意为强大的罡风能吹走一切扰乱之鬼,驱赶宅内的邪精,逐疫安宅。相比之下,傩戏舞蹈则自由得多,不仅表演不受任何限制,还大量吸收其他舞蹈动作,动作千奇百怪,变化无常。

作者:华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