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人舞传承人 李旭表演
中国傩戏网整理:余庆矮人舞流传于民间,矮人舞中的矮人形象源自傩戏中“矮人神”。矮人神在傩戏的开场戏和压场戏的表演中,模样滑稽、舞蹈风趣、动作诙谐、言辞动人,深受乡民喜爱。人们常利用田间地头、堂屋院坝等场所模仿表演。
在传承和发展中,当地百姓不断改进矮人形象,加入地方文化元素,注入民间情感思想,形成了别具一格矮人舞。不仅使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还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2007年5月,余庆矮人舞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很久以前,世间有三种人,天上的“竹竿人”,地上的“扁担人”和地底下的“扫帚人”(小矮人)。他们原本和平友好,往来自由,互通婚姻。后来由于贫富差别,通婚和往来的多是“竹竿人”和“扁担人”,“扫帚人”受到歧视,不能再与“竹竿人”和“扁担人”来往通婚。因此,民间劳苦民众,用“竹竿人”和“扁担人”比喻统治阶层和有钱人,用“扫帚人”比喻自己,并把内心强烈的愤怒和不平,通过矮人舞表现出来。
在山间、田野表演的矮人舞,是乡民们在劳作休息之余的娱乐生活。他们用泥土在肚子上画出人的五官,将劳动工具背篼或箩筐罩住头胸,用小竹穿袖当手,变成矮人,随镰刀、锄头等劳动工具敲击出有节奏的叮当声,通过腿、脚、臀、腰、腹部的运动,在田间地头随意舞蹈。矮人们一边舞蹈,一边唱道:“矮人子、矮人王,三尺土布做衣裳,脑壳有那箩篼大,身子打齐桶梁梁,别看我的个儿小,搭根板凳夺(捅)太阳……”。
庭院、舞台表演的矮人舞,以2—4人扮高人,为“竹竿人”;以一人扮笑罗汉,为“扁担人”;以4—8人扮矮人,为“地下人”,同台进行表演。
矮人舞的形象设计源于民间文化,舞蹈来自民间劳作,表演风趣、活泼,生活气息浓厚。矮人舞唱腔多为《打闹歌》《矮人王》,虽然旋律较为简单,但歌词却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幽默诙谐的民族特色。
余庆矮人舞没有专门的文字记录,只能由上一代的艺人言传身教。近年来,余庆县切实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矮人舞的传承。余庆县文化馆、余庆县中等职业学校在传统矮人舞的基础上精心打造节目《大头戏矮娃》,并登上舞台表演,诙谐生动的表演形式、淳朴的艺术风格、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赢得了观众喜爱。
接下来,余庆县相关部门将通过强化宣传培育、强化转化利用等措施,让矮人舞走向更大的舞台。
来源:遵义网 记者 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