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抚州南丰县傩舞石雕面具长廊 为秀美乡村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布日期:2023-12-23 15:25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转自南丰圈微同城微信公众号。白舍镇上甘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石雕面具长廊揭幕仪式在上甘村门楼前举行。出席本次仪式的领导有:白舍镇党委书记钱锋、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王冬俐、县传统古村落协会会长李履才、特聘村主任赵水根,并邀请画家黄平进、社会乡贤、作家协会、收藏协会等等各界人士和全村干部群众共同见证了这一精彩时刻。

活动还未开始,上甘村村民和南丰社会各界人士早早赶到活动现场,等待着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众人的期盼中,伴随着阵阵锣鼓喧天,揭幕仪式正式开始。活动开始前,白舍镇党委书记钱锋、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王冬俐、县传统古村落协会会长李履才、特聘村主任赵水根分别发表讲话,对本次活动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感谢各位乡贤以及各位乡亲对石雕傩面具的慷慨捐资!感谢全体工作人员冒着酷暑高温,高质量地完成了此项工作,用汗水浇筑出了今天的成果!为上甘村的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秀美乡村”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锣鼓声、爆竹声中,各位领导共同为石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石雕一一揭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将永远留在上甘村的每一位村民心中。


 

上甘村地处军峰山南麓,为甘氏家族聚居,与下甘坊合称甘坊。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曾经从这里走出了17名进士、68名举人、59名监生、207名秀才,于2019年被评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是远近闻名的傩文化传统古村。

上甘傩舞,以其历史传承久远、文化底蕴深厚、节目內容丰富、表演别具一格,是南丰傩舞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编号III--007)。

上甘傩始于唐朝,历史悠久,仪式古老神奇,节目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九日表演,迁建有明永乐正统年间的傩神殿。上甘傩除保留着古典民舞固有的那种刚劲、简洁、豪放、粗犷的传统风格外,还柔和了武术和戏剧的身段与动作,更具娱乐性,是南丰最具代表性的傩班之一。


 

为了弘扬和传承上甘傩舞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上甘村乡贤与村民们一起,自筹资金,利用上甘村石头多、质地好的天然优势,因地制宜,聘请能工巧匠,把上甘傩面具一一雕刻入石,形成了独特的“石雕傩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为建设美好家园擘画蓝图,为文旅融合破题开篇。


 

随后社会各界人士和上甘村村民一起参观各家出资捐赠的石雕傩面具。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


 

傩面具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不同角色佩戴相应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尽显其中。


 

将上甘傩面具雕刻在石头上,是傩面具的另一种,跟随着时间长河不断的流逝,这些石雕傩面具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把傩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到雕刻创作中,更注重工艺的艺术性,提炼线条,让面具富有设计感。


 

南丰傩面具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演变,形成了如今独特的艺术文化形式,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经历两千年传承至今,足以证明其艺术形式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丰傩面具不仅是祈福道具,更是独立的审美客体,其造型表达、雕刻艺术、色彩运用和文化寓意在我国面具艺术、装饰艺术、雕刻艺术等领域的艺术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傩面具文化利用新的表现技法,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来源:南丰圈微同城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