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快讯 >

剑阁杨村傩戏 西蜀传统戏曲“活化石”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发布日期:2023-12-28 14:48 来源:广元市文广旅局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本文来源广元市文广旅局微信公众号,剑阁杨村傩戏源于远古的巫术仪式,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们身着特制的面具,以独特的唱腔和舞蹈,演绎着一个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傩戏的表演形式独特,既有粗犷奔放的舞蹈,又有深沉激昂的歌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傩戏是一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艺术为一体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民间戏剧。在剑门山区主要以阳戏、庆坛戏、说裸傩三种形式存在。

剑阁杨村傩戏,是以阳戏为主,兼有因遇灾急瘟疫或求取吉利保佑的“庆坛戏”和送财喜、劝农桑的“说裸傩”等内容在内的、独具剑阁地域特色的巫门道教傩戏,因其仅在剑阁县杨村镇及其周边得以一枝独存、完整保留,故名之。

据传:隋炀帝杨广为了与民同乐,下令组建戏班,自娱自乐,人们以皇帝之姓为名,最初称其为“杨戏”。后来因道教符箓派有阴教、阳教之分,称阳教为“巫门”,除具有安神谢土、收游司之外,还附有治病的功能。故又称其为“阳戏”、“阳教”或“舞(巫)阳花戏”。在民间,其基本功能就是酬神还愿、驱疫纳吉。凡事主因事向神许愿、事成后就要还愿酬神,这时就要请阳戏班唱戏还(完)愿。所以在剑阁民间又把杨村傩戏称之为“完愿戏”。

因为“巫”是一种包含自然、祖先与图腾等多重崇拜的原始宗教,故杨村傩戏所设的法坛为“三教坛”,即傩戏坛场所挂的神像由儒、释、道三教组成,所供奉的神祇就有:上三教的“孔子、佛祖、老君”;中三教的“文昌、观音、祖师(真武)”;下三教的“川主、土主、药王”。

01 杨村傩戏演出的特点

杨村傩戏演出的特点是法事、戏剧同台并进,法师作法与演员表演相互协作、交替而行,并且把一些法事作为了表演的内容。演出时:以戴上面具来表演天上、地下的神仙鬼怪;演员化妆来表演凡间各色人物。把主人家或地方上的事主心愿都纳入了表演体系之中。将那些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天上、地下、神鬼世界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对整个法事活动及其功效得以认可并坚信。故杨村傩戏有:“半台法事半台戏”之说。

02 杨村傩戏演出的内容

杨村傩戏的内容与场次主要有:开坛请圣(法事开坛)、土地点盘、出功曹、出天门土地、灵官镇坛、出驿老爷、和尚赶斋、出五虎上将、三圣登殿、打醮问吉、安神谢土、瞎子算命、出医者、出和事老者、出大、二伯公婆、出梅花小姐、出钩愿判官、二郎扫荡……

△出丑驿官

△笑和尚赶斋

△出五虎上将

△五虎将脸谱

此外,在杨村傩戏演出“酬神”的同时还常插入“花戏”以“娱人”。常见的则有:《花子骂相》、《贼打鬼》、《做文章》、《王大娘补缸》、《龚裁缝偷布》、《邱元瑞打令牌》、《南阳关》、《桂英打雁》等川剧。

03 杨村傩戏的唱腔

杨村傩戏的法事部分唱腔以神腔(端公调、裸傩腔)为主,戏剧部分以灯调为主,花戏部分则分别按照川剧的高腔、胡琴、弹戏等唱腔来演唱。音乐伴奏除了锣鼓、牛角号等法器和唢呐、胡琴等乐器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人们以口念“啷当调”充作“肉胡琴”来作为唱腔的过门或音乐伴奏,显得十分诙谐幽默。

新中国建立以前,剑阁县的傩戏演出活动一直盛行不衰,几乎每个乡镇至少都有一个傩戏班子。而剑阁县杨村镇、樵店乡等地则是剑阁傩戏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世居此地的杨、李、王、苟、蒲、左、范、赵、张、杜等大姓氏的群众更是乐此不疲。解放后巫傩文化被列为了封建迷信范畴,傩戏演出活动亦因之禁绝。唯有杨村镇老艺人王云圃、李彩林等人存有完整的文字资料并可传承演技,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便逐步恢复演出。因其群众参与性很强,少则数十人,多达数千人,流播影响剑阁周边约5000多平方公里,现已演化为山区乡民的狂欢活动。2010年,杨村傩戏被广元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村傩戏所在的剑阁县杨村镇被命名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著名学者陈梦家说:“古代倡优戏剧歌舞,一皆发源于巫。”(见《商代的神话与巫术》),著名戏曲理论家曲六乙说: 戏剧“脱胎于宗教祭祀仪式活动”,“是世界古代戏剧的共生现象”。故,作为“酬神娱人,而按照巫傩仪轨去表演带有故事情节舞蹈的文艺形式”的杨村傩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故事情节比较完整的剧目,进而推动了包括歌舞、花灯等在内的剑阁地方戏曲发展,乃至成为了川剧等传统戏曲的活化石。

傩戏面具

△文昌帝君

△川主

△土主

药王

灵官

△天门土地

△笑和尚

△和事老

雷公

△梅花小姐

来源  畅游剑阁

编辑  曹蕾 

初审  谭晓华

审核  宋元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