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最新资讯 > 其他 >

武安傩戏:惊艳三千年 好戏在后头

发布日期:2024-05-31 14:11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2006年6月,武安傩戏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让75岁的固义村村民李增旺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山沟沟里“导演”了一辈子傩戏,有朝一日自己竟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更没想到,天天在口中哼着的小调,竟然是我国流传数千年的戏曲“活化石”。

“李家担任傩戏总社首已有数百年,传到我这里是第19代。最初的想法就是不让这艺术失传。”李增旺感慨。

保存

这是完好的“戏曲活化石”

穿过固义村口明清时期的石拱门洞,如岁月流转般,将时间拽回到过去。行走在曲曲弯弯的街巷,久经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在灼灼日光下,泛起幽幽的青光。

历史上固义村曾是通往山西的要道,商业发达,后因时代的变迁逐渐被冷落,成为一个偏僻的小村。正因如此,尽管岁月更迭,村里的许多古建得以保存,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村里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傩祭习俗。这也改变了“长江以北无傩戏”的断言。

5月25日,记者来到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采访到国家级非遗武安傩戏传承人李增旺。

“我第一次接触傩戏是1963年。”说起傩戏,李增旺不自觉地直了直有些佝偻的后背。那年正月十五,村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傩仪活动,他看到爷爷李正年走在队伍前面,村里的男人纷纷戴上面具,穿上戏服,一路吹吹打打,绕村而行。那一年,李增旺只有12岁。仪式结束后,他来到爷爷身边,听爷爷讲起了傩戏的历史。

武安傩戏,发源于夏商时期,形成于先秦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傩”的记载。村中有老者回忆,固义的傩戏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叶,但它那古老的形式和内容,则可以推进到历史的更深处……

从爷爷那里,李增旺了解到,固义村的傩仪文化活动从正月十四的迎神开始,到正月十七送神结束,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

资料图

“黄鬼”就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旱、涝灾害,瘟疫、痨病使人面黄肌瘦,这都是“黄鬼”在作祟。另外,“黄鬼”还指那些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

“捉黄鬼”中的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他们身着古装和各种佩饰,有的形象威仪,有的却面目狰狞怪异。整个演出中,戴面具的就有30多人,画脸谱的有400多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李增旺告诉记者,傩戏的角色大都是世袭的,辈辈相传,不派不选,唯独那“黄鬼”,自古至今都是由外地人扮演,当地人认为演“黄鬼”不吉利。

李增旺记得,爷爷当时郑重地告诉他:“傩戏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社首’。祭祀和社火傩戏演出,由村里4个庄户的社首负责。我们家世代为总社首,其讲究心传口授,一代传一人,传男不传女,而你将会是第19代。”从那时开始,他暗下决心,要将家族的使命传承好。

困惑

传承这事不是说说

“驱鬼”是傩俗最直接的目的,但对固义村而言,这种仪式并非年年举办,而是由西大社社首会议掌握着决定权。

“按传统,一旦敲定,必须连办三年。”李增旺说,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代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捉黄鬼”的傩仪活动已没有了举办规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演出虽有几次,但主要是恢复性表演及给研究专家看。

2006年6月,武安傩戏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武安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武安傩戏的保护投入,在固义村多次上演了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傩祭村戏“捉黄鬼”。

资料图

有傩戏的年里,李增旺就是最忙碌的人,老李家也就成了指挥部和后勤部。

存放他家里的上百套戏装、旗帐、锣鼓,都要经过他和其他几个社首的整理、修补、发放、晾晒和存放。

“在整个迎神祭祀和演出活动中,社首唱重头戏。”李增旺坦言,一场傩仪活动的举办,需要动用演员达600多人,准备工作量大,演出时间长,组织工作是一个十分繁重和艰巨的任务。

75岁的他早已将这些内容都印在了脑子里:从头年的十月就开始筹备,腊月初一办理请神事宜,并组织人员排练、筹资、借道具洗服装,修复加工面具等具体事务,明确分工合作事项。到正月初五开始裁剪大纸吊挂,写横标,并召集四大班社社首商量讨论,确定演出时间,安排活动,提高演出质量等细节。再到正月初十巡查路段,安排次序,确定场地……直至正月十四至十五演出结束。

然而,最让他揪心的并不是这些筹备活动。“传承是大事。这不只是说说,是承担责任的事。”

李增旺感慨,过去一进腊月农闲的时候,各家都开始忙活傩戏了,演员也都愿意花时间琢磨戏、锻炼体力,全村人都乐在其中。如今,年轻人都忙着在外打工,许多技术性强一些的表演没有时间去练,有技艺的老年人岁数越来越大体力不济,有体力的年轻人却不钻研技艺。

转机

当古老傩戏遇见新生代

李增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随着近年来演出频率的增多,村子里的孩子、年轻人甚至外省人都对这门艺术着了迷。

今年2月24日元宵时节,一场气势恢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固义傩戏“捉黄鬼”如期上演,闻讯前来观摩的人络绎不绝。

演出队伍中,村里不少孩童有了角色。13岁的王世豪也再次参加了傩戏“捉黄鬼”的演出。这已是他第三次参与这一盛大的传统活动。

李增旺告诉记者,每年“捉黄鬼”举办前夕,他们一家人都要早早回到家乡进行准备,“为了演好这两个角色,孩子过年这几天可是没少下功夫,经常独自练习动作。”

37岁的李微在19岁那年接过父亲参演角色,成为傩戏《捉黄鬼》中“大鬼”角色的第19代传承人。“大鬼”是“捉黄鬼”中一个重要角色,全程跑跑跳跳需要体力支撑。为了演好此角色,在邯郸市区工作的李微每到演出前夕,便会赶回家乡,向父亲“取经”重温技艺。

村子里像李微、王世豪加入到傩戏表演中的数不胜数,几乎家家都有了传承人。每说到这些年轻人为这项老艺术而努力,李增旺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这代人是看着傩戏长大的。现在我们也要让孩子们看着傩戏长大,无论未来他们走到哪,家乡的这部‘戏’不能忘,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更不能丢。”

来源 :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