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淡薄的阳光洒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傩舞表演者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头戴狰狞的面具,仿佛从古老的壁画中走出,带着神秘与庄重。他们踏着有力的步伐,在村庄的街头巷尾穿梭,每一步都伴随着鼓声与锣鸣,那节奏明快而富有力量,仿佛能唤醒沉睡的土地与灵魂。他们面具下的表情虽然无法看清,但那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却让人心生敬畏。人们在这古老的传统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也在舞动的身影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热情与力量。
古老的傩文化
萍乡地处赣西,自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建治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枕吴头,压楚尾,壤接湖湘,往来孔道”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萍乡傩文化。清乾隆、道光年间所修的《萍乡县志》均有“乡人乃傩”的记录。
傩文化是以“驱邪禳灾,祈吉纳福”为价值核心的民间综合文化体系,融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文学、建筑及祭祀礼仪、巫术、中医药科技等多种文化因素于一体。在萍乡上栗县,傩文化特别发达,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之说。傩庙、傩面具和傩舞都是傩文化的核心元素,其中傩庙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大、结构完整,是傩与佛相结合的产物,是上栗傩文化的一大创造;傩面具做工精细,造型各异,形象传神,是上栗历史文化的见证;傩舞则是演员戴着面具来表演的舞蹈,是民间傩祭活动的一种主要手段。
而上栗傩舞,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信仰与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与宁静。
自幼深受浸染
1962年11月,肖亦萍出生在萍乡市上栗县丰泉村,在家中排行老大,从赤山中学毕业之后,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他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弟弟妹妹。肖亦萍的父母都是教书的文化人,十分重视教育。肖亦萍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学到最多的是本分做事,低调做人。
丰泉村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宜人。村民们勤劳朴实,依靠着这片土地,世代繁衍,创造出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最重要的是,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如傩舞表演、庙会活动等。
傩文化在石洞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按当地杜氏家谱所记载的“傩自周始”推断,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了数千年。石洞口傩庙就是村里香火最旺的道教古庙。
石洞口傩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9年),虽然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洗礼,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庙宇占地面积55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采用歇山顶的建筑形式。庙前有高大的风雨亭,两边为厢房和酒楼,虽然原风雨亭和酒楼戏台被毁,但现存建筑为重建,仍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格。
肖亦萍家就住在石洞口傩庙旁边,幼年起就每天在周围玩耍,对傩庙里里外外都十分熟悉。傩庙中摆放着许多傩面具,这些面具造型各异,雕刻精湛,承载着传统文化艺术的灵魂,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和智慧。
肖亦萍从小就受到这些傩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看着村里耍傩神的时候起了兴致,也跟着跳起来,从村头跟到村尾,从乍暖还寒的正月跳到草长莺飞的三月。爆竹声声,灰白色的烟雾中依稀能看见傩舞者们矫健的身影。他们的舞姿或狂野奔放,或婉约柔美,时而如狂风骤雨般激烈,时而又如细水长流般宁静。
肖亦萍就这么一边跟老傩艺人学习,一边跟着傩舞队跳傩舞,大概到了二十多岁。上栗傩舞的核心技艺是戴着面具,手持兵器耍傩神,融汇萍乡地域的传统民俗、祭祀仪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栗傩舞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节目繁多,二是形态各样,三是观赏性强,四是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采,音乐优美,古风犹存。
当时,丰泉村成立了一个萍乡市上栗民间傩艺术团,肖亦萍加入之后成为了骨干,并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傩文化专家危远辉先生。危远辉曾出版过多部关于傩文化的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触摸祖先的灵魂——中国·上栗傩文化大观》。这本书是对上栗傩文化的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实地调查资料,展现了傩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在书中,危远辉先生不仅介绍了傩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表现形式,还深入探讨了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危远辉看肖亦萍如此年轻却对傩文化情有独钟,便带着他先后到北京、广州、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傩舞演出,为上栗傩文化的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跳出来的担子
肖亦萍也没想到,自己一时兴起跳傩舞,从20世纪跳到了21世纪。鉴于他多年来为傩文化的付出,加上性格踏实稳重,2001年起,他开始担任石洞口傩庙负责人。当时村里会跳傩舞的一共有一百多人,但进入新时代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大家要么工作缠身,要么照顾家庭,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件事上。但肖亦萍全身投入傩文化传承和保护之中,义务为整理,挖掘傩文化。
(付楚彬 摄)
在他的努力下,2006年恢复了石洞口傩庙原貌,2010年至2018年间重建了两座山门,2019年在傩庙后面建设傩文化展示馆。除此之外,他还组织成立了石洞口傩艺术团,并担任团长,多次应聘请参加台湾、香港、北京、广东、福建、浙江、河南等多地的展示和展演,并获得了金奖、银奖、二等奖、十佳展演奖等奖项。在这种文化宣传下,先后有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专家来石洞口傩庙考察,并受到了专家的好评。石洞口傩庙200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傩文化之乡(傩戏),石洞口傩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这么多年来,肖亦萍白天当货车司机或者做点小工程,赚钱养家糊口,闲时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傩庙和傩艺术团。热爱和责任,二者缺一不可,少了哪个恐怕很难坚持下来。
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信息时代也导致现代人的注意力从传统文化转移到了新媒体文化。现在肖亦萍为了保护傩文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安排好每年正月上街下乡走门串户跳“沿门舞”(俗称耍傩神),并坚持做到时间(春节)不变,仪式不变,节目不变;二是长期坚持与丰泉小学联合作好傩舞(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
(付楚彬 摄)
肖亦萍介绍说,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为了写论文来实地考察,说明这个文化非常有价值,值得研究,值得传承下去。他希望接下来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开设傩文化课程或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傩文化的历史、形式和内涵。
令肖亦萍遗憾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他的事业,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比亚迪公司干起了工程师,小儿子则自己创业当老板。幸而还有个侄子肖罗萍对此很感兴趣,成了肖亦萍的接班人和传承人。
现在石洞口傩舞艺术团也接了全国各地的业务,不管哪里有演出,如果少了人需要凑数,肖亦萍都愿意前往,只要有需要,他会一直跳下去,永不停歇。
转自:贺贞喜 、 萍乡市文化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