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文,男,出生于1941年5月4日,冷水江岩口镇人士,2012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山傩戏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经历:
苏立文,1941年出生于冷水江市岩口镇农科村,1948年9月至1954年7月在岩口苏氏宗祠读小学,1955年至1956年在新化读初中;1953年开始师从父亲学傩艺、师教道教、武术等;1970年参加湘黔铁路修建,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72年回家务农,并专随父亲从事傩戏表演行走香火。1982年父师去世,我接过父师的衣钵,成为苏氏傩坛的掌教师公,先后培养弟子二十余人,香火行遍冷水江、涟源、新化、新邵、邵阳等地。
成长过程:
1947年9月16日至19日,父亲为我举行了为期四天的梅山师教《抛牌过度》仪式,年仅六岁的我被确定为苏氏傩坛下一代的传承人,教名苏君吉仁;1950年我开始在父师的指导下熟诵师道两教的本经,学唱傩戏剧本。1956年我读了一年初中后便缀学回家,一心一意师从父亲学习傩仪、傩礼、傩祭、傩戏、傩舞、傩曲、傩歌等,由于当时破四旧,把傩戏视为封建迷信,我们便白天从事生产劳动,晚上苦练念、唱、打、奏、做、跳、舞等傩技。
恢复傩戏:
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了,宗教信仰自由了,因此香火绵绵不断,渐行渐多,渐行渐广,更使我的傩艺表演水平突飞猛进,日趋成熟。全面掌握了《搬开山》、《搬土地》、《搬锯匠》、《搬五台山》、《搬和尚》、《祭都头》、《和坛神》、《和梅山》等梅山傩戏大部分剧目。至今培养了弟子苏业照、苏业烈、苏海林、苏乐喜、袁立军、袁余起、袁名胜、袁铁明、袁望明、胡启杰等二十余人。
社会贡献:
2006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冷水江市为“中国蚩尤文化保护基地”,同时举办梅山蚩尤文化傩艺展演选在苏氏傩坛所在地——冷水江市岩口镇农科村举行,苏氏傩坛演出的《搬锯匠》受到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麻国钧及其他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
2007年在冷水江波月洞景区参加首届中国·冷水江梅山傩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并荣获《中国·冷水江市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傩戏资源保护奖》、《优秀节目奖》;
2007年9月22日,中日文化交流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我带领冷水江傩艺队表演了《开坛》和《搬锯匠》两个片段,取得巨大成功。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为此制作并颁发了2007年中日文化交流会参演证书,同年12月份荣获冷水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的2007年度《突出贡献奖》。2008年赴新化紫鹊界景区参加梅山文化交流演出。
2009年至今,配合专家学者参与美国哈佛大学《湖南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的调查与研究。
平易近人:
苏立文老人瘦瘦黑黑,与普通的农村老人别无两样。他没进过学堂,除了傩戏的生僻“科本”,其他一概不知,唱起傩戏的时候,在极具地方特色的言语和奇特的声调里,他好像换了一个人,眼睛焕发出夺目的神采。
苏立文说,傩面具是傩戏中最引人注目的道具。以前,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等,但这些仪式,已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被淡化甚至于消逝了。
研究傩戏多年的张志坚老师说:“相传孔子疏于应酬,但只要遇见乡傩队伍经过,必着绸服恭敬立于门前。”几千年来,群众得了病,不请医生诊治,而习惯请“巫师”唱傩戏。以前有种说法,“愚民有病,初不延医而延巫。”正是由于这种风气,所以傩戏在乡下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个巫师,从六七岁开始学习,需要经过15年左右的艰苦学习才能勉强出道。”苏立文在6岁那年,身为“巫师”的父亲就开始给他念“科本”了,再大一点,父亲就开始口传“密语”,这些傩戏的密语,书里头从无记载,只能靠代代相传。接下来,傩戏的动作、唱调、锣鼓道具的击打,必须样样精通。
“在过去,想学傩戏要问师傅,问天地,在天地祖师面前卜卦,三卦皆过者方可入门,入门时还要赌咒发誓。而现在不兴了。这12代以来,我家的傩戏都是父子相传,现在时代变了,不能那样了。我很早开始收徒弟,大概也教过几十个徒弟了,可是,学有所成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却半途而废,出去打工,赚大钱去了。”苏立文惋惜地说。
家业传承:
好在苏立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苏业照、二儿子苏业烈都继承了他的衣钵,“现在,一般都是我跟两个儿子一起出去表演,我年龄大了,唱不动了,就是帮着敲敲锣鼓,但乡里人信我,只要我‘坐坛’,他们就放心。”
目前,苏老的大儿子苏业照已被基本确认为第13代传人。
苏立文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山傩戏代表性传承人表彰。
苏立文在雕刻傩面具。
苏立文摸着笑和尚的傩面具,他说这个面具已经经过140年的风雨洗礼了。
苏老的二儿子苏业烈在化妆,准备表演。
傩戏表演现场。
苏老的大儿子苏业照在表演。
梅山傩戏表演现场,吸引了不少邻居前来欣赏。
苏老教二儿子傩戏的表演技巧。
部分傩面具
文章图片源:“梅山傩戏代表性传承人物苏立文的面具人生”,作者:刘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