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十首·其一》
苏轼 宋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惊邻鬼,驱傩聚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图片来源网络
译文
腊月末尾风雪交加,荆州人分外重视岁时更迭。
我这漂泊的游子心绪匆匆,乡里巷陌却自得其乐地嬉闹。
爆竹声惊动邻家的鬼怪,驱傩仪式聚满孩童。
远方的故友应会挂念我,你我各自天涯相望。
鉴赏
1. 岁时民俗的生动呈现
首联“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点明时令与地域特色,以“残腊”“风雪”渲染岁末严寒,反衬荆楚百姓对节庆仪式的热情。
颔联“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通过游子与乡民的对比,凸显客居者的孤寂与本土民俗的鲜活生命力。
2. 驱傩仪式的民俗意象
颈联“爆竹惊邻鬼,驱傩聚小儿”聚焦驱邪纳吉的傩俗场景,“惊邻鬼”暗含对鬼祟的敬畏与驱逐,“聚小儿”则以童趣视角展现仪式参与感,赋予民俗活动双重意蕴。
诗中“驱傩”呼应宋代荆楚地区岁末驱疫传统,兼具历史考证与文学想象。
3. 时空交织的游子情思
尾联“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以平实语言道出深沉羁旅愁绪,将个人漂泊与岁时团圆并置,形成时空张力。
全诗以“残腊—客心—故人”为线索,交织民俗画卷与个体感怀,展现苏轼对民间生活的细腻观察与人文关怀。
4. 语言与结构的艺术特色
诗歌语言质朴凝练,如“草草”“嬉嬉”叠词运用,强化情感对比与画面节奏感。
四联层层递进,从环境烘托、民俗描写到情感抒发,结构严谨,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
注:本诗创作于嘉祐四年(1059)冬,苏轼随父出蜀途经荆州,组诗《荆州十首》以地理风物为基,寄托对历史兴亡与人生际遇的思考。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来源:百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