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网导读:本文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中的三元信仰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与道教的关系。文章指出,梅山教深受道教影响,尤其是对三元真君的敬奉。通过对梅山教经书和仪式的微观考察,以及与道教关系的比较分析,文章揭示了南岭走廊道教传播的过程,深化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内涵的理解。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深受道教影响,西南各族梅山教敬奉的祖师神是道教的三元真君。论文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三元信仰的传播、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三元信仰与道教关系的考察,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三元信仰的植入和生根,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宗教文化上的反映。
西南少数民族道教的唐、葛、周三将军合称为三元,三元是早期正一道有较高地位的神祇,对唐葛周三将军的崇拜称之为三元信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深受道教影响,道教的三元为西南各族梅山教普遍敬奉。我们选取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中的三元信仰为个案,通过梅山教经书与仪式中三元信仰的微观考察,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三元信仰与道教关系的比较分析,可以从宏观上阐释南岭走廊道教传播,深度透视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文化内涵,从另一维度推进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三元信仰的传播信仰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历史上是活动于南岭走廊的族群,这些少数民族信仰既有传统宗教,又接受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梅山教就是文化涵化的结果。在这些族群崇拜的诸多道教神灵中,三元唐葛周三将军具有突出的神格地位。
三元是梅山教的祖师神,三元唐葛周三将军称三元真君、三元圣师、三元师主、三元上圣、三元唐葛周三相真君、本师老祖三元真君,故梅山教又有三元教、三元师教、师公教之称。三元在瑶族道经中有不同名称,瑶族道经《贡延大会鬼脚科》记载三元的圣名为:上元唐相、中元葛相、下元周相;上元唐将军、中元葛将军、下元周将军;上元唐相道化真君、中元葛相经化真君、下元周相师化真君;上元唐文保、中元葛文仙、下元周文达。
广西贵港壮族师公教称唐葛周三将真君、三元唐葛周三帝大将军,称三元的神格为上元一品九气赐福天官、中元二品七气赦罪地官、下元三品五气解厄水官。①广西毛南族师公神唱《茶礼三元请庙》说:“奏到梅山大庙,拜请上元师主唐文才,中元教主葛文寿,下元法主周文异。”②西南信仰梅山教族群还称三元为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或上元祖师唐道相、中元祖师葛定志、下元祖师周护正。广东排瑶称上元道法唐将军、中元护法葛将军、下元定法周将军。毛南族师公经书称上元师主唐将军、中元教主葛将军、下元法主周将军。③广东八排瑶请神,请的三元神是“上元和神师,中元劝神师,下元排神师”④。
西南少数民族师公自称梅山弟子、梅山教弟子,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不同的三元名号,反映出三元信仰传播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三元是梅山教师公崇奉的祖师神,师公请神喃词首先请三元祖师,师公自称三元弟子、三元门下弟子,仫佬族法师自称三元教主梅山法师。据广西来宾师公经书记载,师公团每一代都要绘制三个较出名的师公画像,作为一代师公团传承的师祖,有的师公团已传承至第二十九代。
⑤三元是师公历代宗师五师四圣真君中为首的神祇,五师指唐真君、葛真君、周真君、张天师、玄天真武,四圣指赵公明、邓中辛、马胜刚、关云长,五师四圣是师公驱邪赶鬼、收禁瘟疫的神将。⑥西南瑶族丧葬仪式要祖灵回归梅山,瑶人相信师公死后经过送灵仪式,其灵魂在梅山祖地会有三元祖师的迎接。广西恭城瑶族《梅山歌》述说梅山十洞好景致,“做师得入梅山洞,逍遥快乐入梅山。三百六十四界神兵亲奉送,旗号纷纷不等停。三元教主来接引,梅山法主发兵迎”⑦。瑶族认为送化师之灵入梅山,师公之灵将在那里参学梅山教正法。广西恭城瑶族《引动大梅山》述说丧葬仪式的送灵,将师公之灵送归梅山祖地:“今朝登入梅山路,阴阳相送入桃源。三元天师亲接引,阴官护送入梅山。进入梅山洞里去,梅山九龙洞里行。莫唱前王便后汉,请唱梅山洞里音。”
⑧广西贺县瑶族流传的《梅山皇歌》唱道:“梅山脚下无兄弟,脚踏上元无下元。三元殿前有段田,山师耕种过长年。”⑨瑶人科仪经书中常常提及梅山,提到梅山的祖师三元,这表达出沿南岭走廊迁徙的瑶族人对梅山的记忆,对道教三元的崇拜之情。三元被视为瑶族男子度戒的保佑神,在度戒仪式中师公有一段跳《罗帛舞》的仪式表演,表示让受戒弟子骑上神马回梅山,到梅山教三元教主居住的洞府学法术。据郭武教授列举牛津大学图书馆藏瑶族道经S3354号,封面题录为《具游梅山三十六洞书》,经文说“梅山三元教主祖本程引,北极驱邪院给迁入梅山程引”,“梅山三元教主程牒,北极驱邪院梅山十八洞进程一道”,并有梅山三十六洞先师名称,其中有“梅山三十二洞唐葛周三将军先师”等。而S3274号文本,列举的神灵也有梅山“唐葛周三将军”。
⑩牛津大学图书馆藏《具游梅山三十六洞书》,是瑶族送灵回归梅山的科仪本,广西、广东瑶族有《游梅山书》的传承,此瑶经在美国、法国、泰国瑶族人中同样有流传。泰国、越南瑶人中有《游梅山书》,法国瑶人有《又到游梅山三十六洞念》,都是送亡师灵魂回归梅山洞的经书,内容都述及梅山三十六洞及梅山十殿。瑶族送灵回归梅山三十六洞的观念,受道教三十六洞天的影响至为明显。广西瑶族还盘王愿拜请的众多神灵,其中包括“上元唐将军、中元葛将军、下元周将军”。湘西苗族的还傩愿仪式,有“三元将军受参拜,四元枷栲领拜情。三洞梅山受参拜,传李天王领拜情”的祭祀词文瑏瑢。
广西百色山子瑶仪式中的请神,要请三清、三元、张天师、真武及阴间师父等,请神祈告语祭词称,“大罗山南客大庙上元唐文保、中元葛文仙、下元周文达”。广西金秀瑶族师公《引光唱》曰:“神是三元三教降,唐葛周师三将军。上元便是唐家子,中元便是葛家儿,下元便是周家子,后伏三师是祖公。”贵州省荔波县瑶麓瑶族神龛下面供奉的木剑,正面书写“奉请本殿三元师主唐葛周将军护命,三元即夘仁命证木方”的符咒瑏瑥。
贵州省荔波县瑶族有《占三元》神唱,这说明贵州瑶人中亦流传三元信仰。广西瑶族还盘王愿的请神坛歌,在梅山法主九郎之后,就要请“上元唐将军、中元葛将军、下元周将军”。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师公宣称其宗教传统来自于梅山,师公的法术仪式确乎融汇了梅山教的信仰元素。西南各族群师公普遍信奉三元,三元崇拜体现在宗教信仰的各个环节。
首先是师公的面具、服饰、法器、神像等体现的三元信仰元素。师公作傩祭法事时要戴象征神灵的面具,唐、葛、周三元将军面具在仪式中最常用,师公《唱三元》时要戴面具以示祖师降临。瑶族度戒仪式中师公及其助手、度戒弟子、领路童子要戴三元面具。
湖南新宁县八峒瑶族的“跳鼓堂”傩仪,传统要使用二十八个竹面具神像,其中包括唐、葛、周三元将军面具。广西防城港板八乡板沟村花头瑶上元面具瑶族师公做法事时头戴三元帽,上面绘有上元唐将军、中元葛将军、下元周将军神像。师公做法事时身穿红色的三元法服,法服上面绣有三元神像,民间习称为三元帽、三元衣,师公死后也要戴三元帽。广西茶山瑶度戒仪式的十戒十愿仪节,度师念道:“一戒一愿给面衣,二戒二愿·给三元袋,三戒三愿给法钗、法剑,四戒四愿给三元帽,五戒五愿给纱帽,六戒六愿给马缘,七戒七愿给其头,八戒八愿给三元衣,九戒九愿给存油碟,十戒十愿给笔、墨、纸、马六。”
传授给辛恩弟子的三元袋、三元帽、三元衣等法器法服,都表示对三元的无比尊崇。广西壮族道师尊奉三元圣师,凡设坛做法事要挂三元画像于坛正中,祈请三元莅临坛场护法,保佑法事顺利灵验。广西瑶族举行度戒仪式时,神台要张挂三元神像,左边是上元唐文保,中间是中元葛文会,右边是下元周文达。广西壮族师公教的三元神像有三元合一与三幅一堂两种。三元合一神像的第一排为三元,上元居中,中元、下元分列左右,三元皆是两手相合、恭执圭简的神格形象。三幅一堂三元神像分别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幅,中幅神像的上元着黄袍,左幅神像的中元着绿袍,右幅神像的下元着红袍,三元下方有五将策马横刀。三元是骑马文官装束的神格形象,左右有执罗伞者侍立。
壮族师公的法服有明显的三元符号,师公经文中唱道:“上元唐相着黄色,中元葛相着衫红,下元周相着青色,三师穿着不相同。”瑶族师公的法服有黄、红、青三色,大师公穿黄衫为上元法师,童坛师穿红衫为中元法师,引教师穿青衫为下元法师,此师公法服以象征承袭祖师三元的法脉。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举行度戒仪式挂三元神像,度戒的“五台”张贴“升上五台弟子架形无影,梅山法路秘敕皈去有回”的对联,也凸显壮族度戒沿袭梅山教的传统。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祭祀仪式,法师要使用咒语、口诀、书符、画讳、手诀等仪式符号以通神。三元崇拜的象征表达,亦体现在这些法术符号中。
如咒诀中有《上洞梅王咒》、《中洞梅王咒》、《五郎咒》;神符中有上元将军符、下元将军符;手诀中有立起三元合诀、三元将军诀等。广东排瑶《招亡赦罪解结》之十一《寻天路》科仪说:“法在老君殿里出,箓在玉皇衙里来。董仲带符传天下,三元法主符箓到南延。诀在祖师掌上出,罡在本师脚下生。”广西瑶族《还盘王愿》说:“接诀便接祖师诀,接正梅山鬼灭亡。学法便学老君法,莫学释迦法不真。老君得法传天下,释迦空度九年春。”瑶族宗教的这两段经书说得很清楚,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法术来自道教的传统。
二、仪式与神话传说中的三元信仰瑶族度戒仪式亦凸显三元的影响,度戒要传授给师男《阴阳牒》,其全名是《初真受戒传度坛牒》。《阴阳牒》是瑶族道教传度的职牒,职牒使师男日后主坛的法师资格得到确认。阴阳牒也是师男死后与祖先和道教神仙相认的凭证,即成为家先后进入神灵世界的通行证。阴阳牒分“师戒阴阳牒”一式二份、“道戒阴阳牒”一式二份。阴阳牒书写师男籍贯、本命生辰、命属南北斗星位,与早期正一道授箓的文书格式相同。
牒文自称“三元门下辛恩弟子”、“三元门下修真弟子”,亦显示对三元祖师的信仰。瑶族度戒阴阳牒的法印是盖三元印,师公分别在《阳牒》传度名字上盖三元印。广西瑶族度戒弟子还会得到师公上元印的传授,此上元印在度戒弟子死后要随葬,瑶族认为有法印为凭才能成为三元的弟子。广西毛南族师公主持敬神、驱鬼法事仪式要使用三元印,其中三元印是师徒传承的凭证,它是接班弟子行法资格的象征,师公主持仪式要随身携带,没有三元印就没有资格主持驱鬼法事,因此民间称师公为“掌三元印的人”。
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三元印,又称三元考召印、三元考召道经师印。常见的三元印,镌刻“三元考召印”五字,左右两边上镌刻“日”、“月”两字,下镌刻云体花纹。广西壮族称唐、葛、周三元为三元考召大将军,师公《中元唱》曰:“封君三师成大佛,三元考召大将军。”西南少数民族师公教有三元召度的科仪,是三元神召社王作证,并召社王、家仙保佑主家的仪式,师公要表演步罡踏斗的罡步舞,民间俗称为穿针舞。广西壮族师公教《三元真君》的祭祀演剧,则由师公扮唐、葛、周三元真君在坛前演唱。广西壮族的三元考召印西南少数民族法师的诀目有三元将军诀,而且三元将军诀常与存想配合使用。
道教有捻三元将军诀的法术。宋元道经《金锁流珠引》卷4《五等礼师引诀》科仪第三考召法的安坛礼师法,此存想法术按照《含弘图》存想三元,“图中三元兵将具足”瑐瑨。要捻三元将军诀,此诀在左手大指第一节心。道教视三将军为人身三元之神,认为其代表人之三魂,三元之神能通达天地水。《金锁流珠引》卷6《存使唐将军法图》说:“上元将军诀,存在心上。中元将军诀,在心下一寸。下元将军诀,在心正中。是三诀也。”
瑶族挂七星灯疏意中的《三元变身法用》,通过存想变身三元以通神,表现瑶族宗教法术中的三元崇拜。瑶族度戒要授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道教初入道者的授箓就是传授此法箓。道教认为法箓是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是长生度世,与道玄合之津要。《正一修真略仪》载传授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说:“唐、葛、周三将军,是太上三元宫三气正神,水火之元精也。下应人身心宫、两肾,在天主治北斗中图形数,及符玺灵文盟券具箓,令人知道保真,佩服宝箓。
言功醮请以时,则三将军见形,功业既图,于是三神与己俱升也。”瑑瑠瑶族宗教三元崇拜的各种元素,只能从历史上道教在瑶族地区传播才能予以合理解释。西南少数民族的三元祖师崇拜,有各种民间神话传说予以肯定。广西武鸣师公经书《请师圣目》,说唐、葛、周的师父是“梅山院法主九郎宗师”瑑瑡。广西贵县梅山教经书《请圣科》云:“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成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
认为三元为周朝的三个同母异父三兄弟,后在梅山学法得道而成为三元教始祖,此传说有道教经典的依据。《道藏》本《搜神记》卷2《吴客三真君》载:“昔周厉王有三谏官,唐、葛、周也。王好畋猎失政,三官谏曰:‘先王以仁义守国,以道德化民,而天下咸服,未闻禽荒也。’迭谏弗听,三官弃职南游于吴,吴王大悦。”道教的唐、葛、周三将军在五岭梅山道院修炼法术之传说,则折射出道教在南岭走廊传播的历史。贵州荔波县布依族傩戏中的三元,是唐、葛、周三个同母异父兄弟,唐为武官,葛为文官,周为医官。
三元神保护掌坛师及弟子平安的法力瑑瑤。仪式中的《唱三元》更将三元神话通俗演唱,生动唱述三元神的由来、地位、作用和功能。湖南瑶族社会有《上元十言歌》、《梅山九龙歌》、《三元三品歌》、《唐葛周三将歌》等。壮族师公教开丧仪式的开师法事,师公要吟唱《唱三元》经文,分为《上元唱》、《中元唱》、《下元唱》,分别演唱三元三真君的故事。湖南邵阳傩戏《打梅山》是梅山教的祭祀演剧,唱调中有“若问梅山在何处,梅山住在九重天”。此傩戏有王灵官点将,派遣唐、葛、周三元将军捉拿妖精、追回魂魄的情节。广东排瑶经书《收红尸》就说:“差出上元唐将军追一魂,中元葛将军追二魂,下元周将军追三魂”。
广西壮族师公唱本《唱三元》讲述三元祖师的来历及得道的经过,生动讲述了三元学习梅山道法,并在壮族地区传扬梅山教的过程。广西壮族师公教的《唱三元》的文本记载如下:说从前有个叫孙公侃的,生有一女,壮语名叫“达荡”。“达荡”十六岁时嫁给唐巫,生一子唐道相;唐巫死后,改嫁葛文扬,生一子葛定志;葛文扬死后,再改嫁周远方,又生一子周护正。不久,夫妻二人死去,留下的三个同母异父孤儿被梅山古院收养,并被教以念经和学习法术。学成后,适逢皇太后有病,朝廷张榜招纳贤医,同父异母三兄弟奉师傅之命为皇太后施法治病,果然把病治好了,于是皇帝封之为“三元将真君”,并命他们到各地传法,最后成为壮族师公教的三位祖师。
因传说三元在梅山修炼得法,故民间认为梅山教由此而得名。广西瑶族经书《贡延大会鬼脚科》则说三元为居住在梅山的唐九娘和杨二所生,他们于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生下长子上元唐文保,甲申年七月十五日生下次子中元葛文仙,甲午年十月十五日生下三子下元唐文达。三兄弟后来先后到梅山、庐山、雪峰山学道,授业法师为九郎和真武。三兄弟精通道法以后,师公以他们为三元祖师。道经宣称三元随穆王修六甲三元九宫之法,先后在王屋、峨嵋、太白等山中学道。广西瑶族经书的三元传说,已将道教的三元日与三元将军相融合,而先后到梅山等各山学道,也与历史上道士赴各名山洞府学道的实况相一致。
广西壮族师公的《唱三元》,是祭祀坛场必表演的仪式程序,师公每主持一次法事,老师公在坛场内做仪式送魂,徒弟则在坛场外唱三元以配合。壮族师公的《唱三元》是叙事的宗教经诗,在师公长期的传唱中,经过不断加工润色,已形成用词典雅、韵律和谐的神唱特点。师公戏开脸前必先《唱三元》,师公《唱三元》要戴三元面具,象征三元祖师降临坛场。
壮族师公跳三元舞,由主坛师和两个法师边跳边唱,唱说三元的身世、神威、功德,这是七天七夜大型仪式中的重头戏。而瑶族度戒要跳三元舞,同样是歌颂三元将军的神威。广西钦州壮族师公《跳岭头》的梅山教祭祀舞蹈,师公要戴面具唱跳歌颂三元的功德。广西毛南族师公唱本《献茶酒给三元歌》唱到:“上元唐师主成仙是最先,始创宝印朝板护身边。……中元葛教主学道的故事,创立香火和法衣。……下元周法主自有良缘,创立道教文学得传扬。”瑒瑡广西瑶族神唱《又三元天旱唱》说:“第一嫁落唐家子,出生上元唐将军。第二嫁落葛家子,出生中元葛将军。第三嫁落周家子,出生下元周将军。……梅山峝里住三岁,雪山峝内住三春。诸般法律都度了,拜别先师转回伝。”
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流传的达荡先后嫁唐、葛、周的传说,可视为西南民间信仰与中原道教联姻的隐喻。岭南民女与唐、葛、周各生下三个儿子,三人在梅山传教成为梅山启教祖师,则隐约反映出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真实。广西钦州大寺镇壮族师公跳岭头的三元面具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各族群信仰的三元,有内容各异而情节生动的传说。壮族师公唱本《唱三师》,是《唱三元》的续篇,也是讲述唐文达、葛文康、周文保的得道过程。广西贵县壮族师公向福书收藏《唱三师》手抄本唱道:兄弟三人身长大,同去梅山学法文。
大哥学得求雨法,春天求雨救凡民;二哥学得治病法,治人病难得安身;三哥学得驱邪法,手持宝剑斩邪神。释教就安佛三宝;道教就安佛三清;师教正是三元佛;唐葛周将好真君。瑒瑣三元作为梅山教崇拜的祖师神,被赋予掌握治病、驱邪、求雨的法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仪式的神唱,以本族群通俗易懂的形式演唱神灵的来源,歌颂其功德和法力。
广西环江毛南族《还愿》仪式唱三元祖师说:酒斟初盏献上元,出圣梅山大庙前,当初上元成孤儿,随母下堂三次去他乡。当年唐王去求雨,王在京城刻宝印,封你们兄弟做三元。玉帝管天你们管地面,还愿要你作见证。上元有灵筵中坐,下凡修完全拜叩,初盏酒斟劝上元。二盏酒斟劝中元,发兵出殿你走在前。当初上元有巧计,学做还愿走乡村,留给后人念大谟,手执双筶坐龛前。中元到筵有灵验,打筶盖印魔鬼往别方,下凡修完全拜叩,二盏酒斟劝中元。酒斟三盏献下元,周家礼德你学会,下元小时就聪明,下元小时就识字,大了随人去上学。手拿笔墨写谟文,又跟哥哥学还愿,一起修道管梅山,下到世间戒牲头,牲头戒了灾殃免随凡。
来到筵场助师公,十方有请你都去。下凡修完全拜叩,三盏酒斟劝下元。瑒瑤毛南族师公合唱《献茶酒给三元歌》,也是以通俗易懂的话语歌颂三元功德。贵州江口县土家族“请神下马”仪式,土老师请三元将军时,一边念咒划诀,一边高唱赞颂三元的祭词:上元将军本姓唐,面似恶鬼西罗王,手持一根八卦绳,日夜都在老君肚内藏,不吃凡间人五谷,单吞下界邪魔度春秋。中元将军本姓周,把断长江水不流,日行三千八百里,夜行八万九千周,若有强鬼不服者,一刀两断送长江。下元将军本姓葛,鼻孔出烟口吐火,常在老君面前走,老君赐我斩妖钩,若有强鬼不服者,一钩两断化为灰。
瑶族师公《三元书》是七言韵文的神唱,每篇唱述上元、中元、下元的来历。广西山子瑶师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三元信仰 ·141·公的经书,依科仪有《三元书》等10多种。湘西苗族的《三元经》,是扶正驱邪的经书,“据说走夜路念此三元经,豺狼虎豹不能近身,妖魔鬼怪不敢拦路”。广西全州县东山瑶道公、师公的经书有《三元灭罪水忏》、《太上三元慧悲之水忏》。广西灌阳县水车乡泡江师公盘德彪就保存有《三元灭罪水忏》。湖南瑶族的道场经有《太上慈悲三元水忏》、《太上中元灭罪水忏》、《太上慈悲三元灭罪水》等科书瑒瑩。
湖南瑶族的还盘王愿经有《三元三品歌》:坛上有神未敢请,且请三元三品神。启请三元三个福,又请三元三个神。上元一品天官到,中元二品地官来。下元三品水官到,解厄水官同赴坛。我在上元为赐福,常时赐福一家兴。中元赦罪便是我,三十六罪赦开行。我是下元解厄鬼,合家大小得光明。今日子孙还愿会,一齐一整下坛前。瑓瑠与《唱三元》相关的是,师公跳神的师公舞,称为“跳三元”。广西山子瑶师公跳鬼时,持上元、中元、下元、奏表四幅神像图瑓瑢。广西钦州市跳岭头仪式共有五项,第一项就是“开三元”。广西平南跳师则称为“游三元”,师公最敬奉三元教主,坛场设置唐、葛、周三元及诸神画轴,《游三元》是跳师的传统节目,表演的是三元学道的神话故事。
广西防城港板八乡板沟村花头瑶上元面具
壮族民间的三元神灵具有拟人化、世俗化的特点,壮族师公的《三元师赞》着重描述三元兄弟的不同命运和遭遇。如《上元师赞》云:“第一嫁落唐家子,准夜定有出圣恩。第二嫁落葛家子,生得中元葛将军。第三嫁落周家子,兄弟三人如乾坤。兄弟三人命里恶,阿爷两眼暗蒙蒙,阿爷送入投“师教”,梅山学法两三春。”道教的三元神祇在壮族社会的流播,已经过壮族人审美习俗的通俗化再诠释、再塑造。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信仰的三元,在西南各族群宗教中有着特殊地位。在瑶族道教的神灵系统中,三元占有重要的地位,瑶族祭祀首先请三元降临掌坛,其神职居于诸神之上。《鬼脚科》记录山子瑶师公崇奉的众多鬼神。
各种神鬼分别按“旗头”划分。最重要的旗头通常排列在前边:三王五帝旗头、三元教主旗头、威德雷王旗头、三界祖爷旗头等。瑶族度戒、还盘王愿仪式要请十部鬼神赴坛,祭祀的神灵按“旗头”划分,三元教主部旗头排列在三王五帝旗头之后,说明三元是瑶族崇奉的重要旗头。瑶族的每一旗头有一个主神,三元教主部旗头的主神是唐葛周三将军,统属的神灵有梅山法主大圣九郎、邓赵马关四大元帅、五雷天将、南北六通、张天法师、玄天真武等,将道教神仙与本民族神祇同坛供祀。各旗头神鬼都有自己庙宇,例如三元教主旗头有雪山(即梅山)法坦庙、信州庙、黑风庙、武当庙、香山、邪庙。
这是象征梅山教、道教的庙宇。三、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三元信仰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三元是早期正一道的神灵,三元在西南各族群中的特殊地位,或许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传播有关。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可能促成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从而形成西南各族群接受道教的第二次高潮。瑓瑧我们所见瑶族道教的许多文书,都是上呈北极驱邪院的科本,瑶族科仪文本记载的正一道法术,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证据。道教正一部经书《太清玉司左院秘要上法》明载三将军为:“上元唐宏、中元葛雍、下元周武。”瑓瑨这与瑶族的三元名称一致。
三元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是一般的神祇,而在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中却有特殊地位,这显然与早期道教的传播影响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祭祀首先请三元降临掌坛,仪式中有关申三元的科仪,其地位明显居于诸神之上。《道藏》本《搜神记》卷2《吴客三真君》载:“唐宏,字文明,孚灵侯,七月二十一日诞。葛雍,字文度,威灵侯,二月十三日诞。周武,字文刚,浃灵侯,十月初二日诞。”在毛南族梅山教的“武教”中,称三元为唐文明、葛文度、周文刚,此名称来源于道教。
广西壮族的三元考召印
明代道经《道法会元》卷181列举章醮圣位三十六,排列在东序的神灵有“阳精天门唐将军、洞华天门葛将军、正阳天门周将军”。唐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卷26亦有“三天门下三元真君”的记载瑔瑡。在早期正一道的上章文书中,唐葛周三将军是祈告的神灵,南北朝道经《赤松子章历》卷2《书符式》记载上章书符时,要启告“元命真人唐葛周三将军,今有男女某甲,疾病告诉,向臣求乞救护”。道教宣称唐葛周三将军管三天门章奏通进之事,道教拜章要凭上章文书到天门,经把守天门的唐葛周三将军的检验才能进入天庭。
唐宋道经《金锁流珠引》论三元将军甚详。《金锁流珠引》卷28《考召法师说巡游图法》:“其三元将军各自有图,所以画出。上元三将军,即在《含弘图》中。其《含弘图》中,日月三元,五行六甲,七星八卦九宫,雷霆雨师风伯,尽皆一一画具足也。”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三元神像,来自道教经书的三元将军图像,可见西南少数民族三元信仰随道教传播而融汇,在少数民族梅山教信仰中经历文化涵化的过程。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三元考召印”,本是道教以三元神法力以考召鬼神的法印。
行“考鬼召神之事”的考召法,是早期正一道召劾鬼神的法术。北宋元妙宗《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7《辅正除邪考召法序》载:“夫考召之法,出于正一之道,故有三五考召之箓,官将吏兵,本文备载。”正一道驱鬼有考召仪,法师称三元考召正一法师。在正一法箓二十四阶中,《三五考召箓》排在第十八阶。唐宋道经《金锁流珠引》卷4《五等礼师引诀》载第三种考召治病礼师科仪,引《正一考召仪》说:“夫考召法,是考鬼召神也。”
道教法师施行考召法的法术,要存召三元三将军等神将吏兵以考召鬼神。道教斋醮祭坛供奉的三元神灵,称三元考召唐、葛、周将军神位。北宋元妙宗《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7《辅正除邪考召法》载三元将军真讳:“上元将军唐,讳宏。中元将军葛,讳雍。下元将军周,讳武。”道教火绳万丈符的咒文曰:“上元唐将军急捉鬼,中元葛将军急缚捉鬼,下元周将军急斩鬼。”唐宋道经《金锁流珠引》卷4《五等礼师引诀》论考召法有六种功德:后圣君告天师曰:此考召法有六种,通于人。
第一,能与人治邪注疾病,收捉祟妖,诛斩。第二,能与人勘天曹地府,年命长短,贫富贵贱。第三,能与人禁断公私冤对相害。第四,能与人夫妻男女生命相克者,令不相克,永世相宜,出得金木之灾,水火之害,从顺无碍。第五,能与人解除公私咒诅,冤鬼害神,生人死鬼,图谋口舌之害,皆能消之,彼此无害。第六,能除天地灾害,风雨不时,四炁不正,毒龙凶鬼,淫水淫旱,瘟毒鬼炁,若非正天行者,此法能除之。此道经取名金锁流珠,意指行考召法必须掌握的法术。《金锁流珠引》卷28《考召法师说巡游图法》就说:“夫作考召之法,先须于明师边,受本经箓。本经箓,金锁流珠是也。”
金锁流珠指正一道的符咒禳灾法术,考召法的法术特点是考鬼,道教称之为辅正除邪考召法。道教有上元捉鬼唐将军、中元缚鬼葛将军、下元斩鬼周将军之说。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27《升降二景品》说:“上元天官斩神,中元地官斩鬼,下元水官斩精。”《道法会元》卷226《正一灵官马帅秘法》:“敕上元将军唐宏斩神,中元将军葛雍斩鬼,下元将军周武斩精。”广东排瑶《将军札》上呈北极驱邪院的文书,称“敕差发三元唐葛周三将军,只令事照火急,令五方金木水火土城兵马,五方九夷军兵,急急如律令敕。右札落下三元唐葛周三将军准诣”。
广东排瑶文书《夜来为兵》“烧将军札”的仪式,就是降下札文调遣三元兵马,“降下上元唐将军,降下中元葛将军。降下下元周将军,要你三元兵马到,兵马乱分分”瑖瑣。西南少数民族浓郁的鬼神观念,是三元考召法流播于梅山教各族群中的文化因素。早期正一道的上章是主要的救度仪式,而三将军是管三天门章奏传递的门将。《道法会元》卷187《上清五元玉册九灵飞步章奏秘法》载存想三将军说:而存神之始,便见唐将军执符在前左,葛将军执戟在前右,周将军执节在前中。……《太上正一盟威肘后修用秘诀》云:三将军者,上界道君天尊中部神将也。常在太上左右,不下人世。箓中三将军,乃人身自有之神,身佩真箓心肾之神,与上三将军通,应功满者,太上使下迎之,谓之得道。
广西钦州大寺镇壮族师公跳岭头的三元面具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44《运神合景品》载存想三元说:次思左肾出上元道化真君唐将军,冠飞天冠,衣绛章单衣,执五色节,自左肾由左耳出立于左,长三十二丈。次思右肾出中元护正真君葛将军,冠飞天冠,衣绛章单衣,执五色幢,自右肾由右耳出立于右,长如前。次思下元定志真君周将军,自心中由于口出立于前,冠章服如前,左手执玉戟,右手把金符,长如前。皆使分明。而道教认为三元掌人性命,唐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称:“且上元主泥丸脑宫,为上丹田;中元主心府绛宫,则为中丹田;下元主炁海,属肾宫,为下丹田。
此之三元,上主于神,中主于炁,下主于精,故乃掌人之性命也。”瑖瑦道教关于三元分主人身各部神灵之说,也随道教的传播而融入梅山教中。湘中梅山教收魂的咒语曰:收起山边、田边、路边、井边、塘边、墈边、屋边,人惊马撞游魂,东收五里,南收五里,西收五里,北收五里,信人某某某,三元收起:上元唐将军收起枕中一魂,中元葛将军收起腰中一魂,下元周将军收起足中一魂,三魂附体,七魄归身,四时清洁,八节康宁。宋代道教有一个广为传播中元葛将军显灵救护宋仁宗的故事,此故事宋代笔记小说多有生动记录。
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载:张尚书安道言,尝收得旧本《道家奏章图》,其天门三人守卫之,皆金甲状,谓葛将军掌旌,周将军掌节,其一忘记。嘉祐初,仁宗梦至大野中,如迷错失道,左右侍卫皆不复见。既而遥望天际,有幡幢车骑乘云而至,辍乘以奉帝。帝问:“何人?”答曰葛将军也。以仪卫护送帝至宫阙,乃寤。后诏令宫观设像供事之,于道书中求其名位,然不得如图之详也。
南宋曾慥《类说》卷19《梦葛将军》载:仁宗梦至大泽中,迷失道,左右侍卫皆不见。忽自天际有幢幡车骑乘云而下,一人以乘奉帝,自称曰“葛将军”,送帝还。乃令寻其名称。《道藏》中云:“天门有三人守卫,一名葛将军,掌旌。”诏图其像,令宫观供事之。南宋朱胜非《绀珠集》卷11《葛将军》载:仁宗尝梦至大泽中,迷错失道,左右侍卫皆不见。忽自天际有旌幡乘云下,以乘奉帝,帝问何人,曰“葛将军也”,送帝还宫乃寤。因令寻其名称。云道笈中《奏章图》云:“天门有三人守卫,一人云葛将军,掌旌。”遂诏图其象,令宫观供事之。张安道说此。
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2载:仁宗皇帝至和间不豫,昏不知人者三日。既愈,自言梦行荆棘中,周章失路,有神人被金甲自天而下,谓帝曰:“天以陛下有仁心,锡一纪之寿。”帝曰:“吾何以归?”神人曰:“请以臣之车辂相送。”帝登车,问神人何人,曰:“臣所谓葛将军者。”帝寤,令检案《道藏》,果有葛将军主天门事,因增其位号于大醮仪中,立庙京师。在宋代尊崇道教历史背景下流播的此类仙话故事,客观反映出道教三元将军在宋代社会的影响,而随着北宋时期章惇的开梅山,道教三元信仰进一步传播进入梅山教之中,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又随南岭走廊族群的迁徙,故三元信仰深深植根于西南各族群梅山教的宗教体系中。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8仁宗嘉祐八年(1063)春正月载:丁巳,诏:“加号上仙隐影唐将军曰道化真君、上灵飞形葛将军曰护正真君、直使飞真周将军曰定志真君,仍于在京宫观营建殿宇。”先是,上不豫,梦三神人自言其姓号,若在左右翊卫之。既寤而疾稍平,乃诏遍求神祠而无有,后得于上所受箓中,特表异之。瑘瑢史籍所载宋仁宗加封三元将军之说,宋代道教经书亦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9载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帝不豫,梦三神人自言其姓号,左右翊卫之。
既寤而疾遂平,乃诏遍访神祠,无有合者。帝后于所受《太上正一箓》中得之,乃三将军也。”瑘瑣宋仁宗从道经中知道三神人来历之后,即敕命加封三元将军神号,“唐将军加号道化真君,葛将军加号护正真君,周将军加号定志真君”。道教三元的上元道化真君,中元护正真君,下元定志真君,就是宋代增封的位号。
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39载三元将军名衔为:“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护正葛真君,下元定志周真君。”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4《圣真班位品》载左右班360位神祇,左班有“三天门下上元道化真君,中元护正真君,下元定志真君”瑘瑦。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60《斋法章奏门》称状申三天门下的文书,“上申上元道化真君,中元护正真君,下元定志真君圣前”,即承袭了宋仁宗敕封的三元神的位号。
广西蓝靛瑶的经书有《上中下元申奏》,此申告三元的文书来自道教的传统。道经还有宋真宗就已加封三元位号的记载。《道藏》本《搜神记》卷2《吴客三真君》载:“宋祥符元年,真宗东封岱岳,至天门忽见三仙自空而下,帝敬问之。三仙曰:‘臣奉天命,护卫圣驾。’帝封三仙曰上元道化真君、中元护正真君、下元定志真君,同判岱岳冥司。”史籍道经的大量记载,说明崇道的北宋时期,确有封建王朝加封三元神位号的举措。
宋代三元神的位号随着北宋时期的开梅山,亦传入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中。瑶族道经《贡延大会鬼脚科》记载三元圣名上元唐相道化真君、中元葛相经化真君、下元周相师化真君,西南各族群傩坛有三元的位号,这应该是来自于宋代道教的传统。关于唐、葛、周三元的神异事迹,西南各族群普遍流传三兄弟为皇太后治病,被皇帝封为三元大将军的故事,这在壮族民间尤其是广泛流传的文本。
三元治病传说是对道教经书的移植,其故事原型是茅山高道刘混康的传记。元刘大彬《茅山志》卷11《上清品》载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神异事迹说:“元祐元年,哲宗后孟氏误吞针喉中,医莫能出,有司以高道闻,召见。师进服符,呕出针刺符上,宫中神其事。”此道经所载高道以符箓取针的故事,流播于西南少数民族之中,逐渐衍化为三元将军为皇太后治病,这种道教三元信仰在民间的再移植,反映出梅山教三元神灵建构过程中通俗化的改造过程。我们知道道教三元将军的神职,是和早期正一道的三官信仰相联系的。
道教宣称:“立三元将军,防卫于内,治身救人。置三官,主掌于外,驱鬼使神,制约人物。皆是三元五星之所主也,皆秘于上天。”道教有唐葛周三将军为天地水神之说,湖南瑶族祭坛供奉的圣牌号,也有“天地水府三元三品大帝”的神位。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28《役召将兵品》载新颁驱邪院将吏有:“天罡杀鬼大将军,上元将军唐宏,中元将军葛雍,下元将军周武。”
在驱邪院二十四员将吏中,三元将军也是驱邪的干将。三元伴随着早期正一道的传播,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崇奉的神灵。三元信仰是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古老传统,瑶族师公就认为:三元是最大的神,三元管完三界,有八万七千兵马,戒师受道以后,就会获得三元的保护。三元管领众多兵将之说,来自于道教经书的记载。《金锁流珠引》卷11载法师存想三元五德将军八人,各领兵之注文曰:“三将军是中元唐葛周三将军也,兵士各三千万人。”
西南少数民族祭坛的下坛兵将,其神灵就有上元唐将军,中元葛将军,下元周将军,且所统领也达三十万之多。广东排瑶文书《夜来为兵》的“差将军”仪式说:降下上元唐将军,要你三军兵马到。降下中元葛将军,要你三军兵马到。降下下元周将军,要你三军兵马到。排兵累累入神乡,押出亡魂入本乡。……上元将军身姓唐,身戴琉璃七宝光。身骑白马游山走,手执一条银线枪。统领上路天仙兵三十万,收神杀鬼有名声。
中元将军身姓葛,敕封奉为葛将军。身骑猛虎游山走,手执宝剑伏邪精。统领中路地仙兵三十万,收神杀鬼有名声。下元将军身姓周,名字叫做周文明。身骑黄龙水底过,收执铜斧入土丁。统领下路水仙兵三十万,收神杀鬼有名声。贵州苗族庆坛的《追魂帖式》称:“差三元将军葛文度三洞梅山兵马集此。差三元将军唐文昌三洞梅山兵马集此。差三元将军周文达三洞梅山兵马集此。”
瑝瑥湖南傩坛祭祀词《追救差兵》曰:“一拜老君堂堂坐,二拜金阙玉皇尊;三拜三元师法主,……仰差上元唐将军,天仙兵马走纷纷;仰差中元葛将军,地仙兵马走纷纷;仰差下元周将军,水仙兵马走纷纷;左边点动人和马,右边点动马和人。”瑝瑦广东排瑶文书《结仙坛》也宣称,“正月十五为上元唐将军,令兵镇天门。七月十五为中元葛将军,令兵镇地户。十月十五为下元周将军,令兵乱分分”。
总之,在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科书中,宣称三元将军统领的兵马是很多的。傩祭中祈请神灵的科仪,要由道教的三元将军召请三洞梅山兵马。湖南梅山教傩坛法师口吹牛角“点兵”:“上元将军本姓唐,手拿铁索与刀枪,三千小鬼伴你去,十万雄兵领你回。伴你去,领你回,你把(病者姓名)头生魂交与我,此谕交汝换斯回。祖师收来,本师收来,上九唐将军收来。……”依次差中元葛将军收三生魂,差下元周将军收三生魂。
西南少数民族的三魂观念,也通过三元信仰得以生动表现。结 语综上所述,在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中,三元是各族群最尊奉的祖师神。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三元信仰,通过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祭祀仪式得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三元信仰 ·541·以表现。各族群有关三元的神唱传说,大致有道教经书记载的依据,是对道经三元故事的通俗化演绎。三兄弟先后到梅山、庐山、雪峰山学道,授业法师为九郎和真武的民间故事,则隐喻三元融汇了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的传统。
三元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传播,是道教在南岭走廊传播文化涵化的结果,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三元信仰的植入和生根,其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宗教文化上的反映。
张泽洪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 《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