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文献论文 >

四川茂县坪头羌寨考察记

发布日期:2023-07-30 11:09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中国傩戏网整理有景俊鑫发表在《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的论文“四川茂县坪头羌寨考察记”,仅供参考! 喜欢的朋友欢迎转发朋友圈吧。

【摘要】坪头羌寨有着浓厚的羌文化底蕴,寨内景点众多,其主要承载着具有羌族特色的傩文化和释比文化。经过系统规划,坪头羌寨已经是一种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有机进化的、关联性文化的景观。

关键词】坪头羌寨;傩文化;释比文化;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春节,笔者有幸到四川茂县坪头羌寨去感受了一番浓厚的羌文化,这是笔者第一次到达羌族聚居区,这一次考察也让自己认识到,博大精深的羌文化在传承了几千年过后依然具有其非常典型的民族特色,所以,笔者希望通过一篇简短的随笔文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于下,希望能够对传播羌文化贡献一丝微薄的力量。

一、羌文化的历史底蕴

羌族是殷商甲骨文中唯一有记载的民族,即羌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至少3000多年前。历代以来,关于羌族的文献记载有很多,诸如《说文·羊部》[1]:“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后汉书·西羌传》[2]:“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而传说中的炎帝也属于古老的羌族,《国语·晋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而在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关于羌文化的记载同样不胜枚举,诸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薛涛“诸将莫贪羌族马”,而史诗《羌戈大战》更是让人们不得不去遐想羌民族的历史渊源。从以上一些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羌民族确实是一支历史底蕴深厚的古老民族,他们创造的许多羌族特色文化也让人不由得发出感慨,而羌寨就为羌族古老的特色文化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坪头羌寨概况及笔者考察的几处主要文化景点

在这次为期一天的考察中,笔者调查了寨内几处出名的景点,主要有傩文化广场、释比文化走廊等。在走访和询问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坪头羌寨内有500多户人家,近2000人长期居住在寨内,绝大多数是羌族居民。

在羌族聚居区,羌民居住的房屋一般在山上,这些羌寨分布较为分散,交通也较为不便,而坪头羌寨作为羌民聚居区,其位于茂县县城西南台地上,交通十分便利。据实地勘测,坪头羌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北纬31°,海拔1700米左右,现在的寨子多经过汶川大地震后修缮或重建,并且分布特别集中,因其地处凤仪镇坪头村,所以叫做坪头羌寨。从景区简介上能了解到,这里沿袭了羌族“依山居止”的传统村寨风格,台地落差明显,建筑古朴恢宏。村寨屹立于岷江之岸,青山之侧,寨内白石褐墙,清溪灵动,百里沃土良田,四季蔬果花香。下面,笔者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文化元素。

(一)傩文化广场

在羌寨内,有这样一片四周竖立着怪异的雕像石柱,木板与树干上都挂着各不相同的鬼怪面具,并有着巨大人面雕像的广场,羌民称之为“傩文化广场”,这里展现的就是羌族的傩文化。傩文化是远古的较为原始的一种文化,起源于原始狩猎等征服自然的活动,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也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们惯常以巫傩称之。《周礼》记载:“傩”主要是“驱鬼逐疫”的意思。羌族巫傩活动主要由释比主持,在羌族传统节日中,至今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而在坪头羌寨兴建傩文化广场无疑是将这种羌民原始的精神寄托情感表达了出来,同时他们也希望这种古老的礼仪活动能够在羌文化中一直传承下去。更为有趣的是,广场上的一些傩面与广汉三星堆青铜面具十分相像,这一问题还有待学界研究。

(二)释比文化长廊

释比是羌文化的传承者,在羌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凡祭山、安神、驱鬼、消灾、招魂、治病祛邪、占卜等活动都由释比主持,所以,释比文化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文化,是一种对自然界的崇拜,而要去解释这种礼仪,不得不提到的是释比经典,笔者也了解到,《羌族释比经典》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羌族卷》一些内容详细地记载了释比经典中包罗万象的经文。而释比文化长廊正提醒着当今人们应该更多地去了解这样的文化遗产。

在笔者看来,释比经典内容丰富,各部分经文都有侧重点,上坛经主讲“神事”,称为“圣经”。中坛经是关于“人事”的经文,内容丰富,常用于羌族群体性祭祀活动。下坛经主讲“鬼事”,主要用于驱鬼招魂、镇邪降魔等法事。所以,兴建释比文化走廊是对古老的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羌族释比图经

走进坪头羌寨,还有一种景观不得不提,那就是充斥在寨内多个地方的释比图经,这些图经通常是作释比作法诵经时“看图念经”之用。释比在作法时,通常会依据图画提示,依图即唱经文。《刷勒日》是释比经典主要宗教内容反映,体现着羌族人民游牧、狩猎、农耕、婚丧嫁娶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关于《刷勒日》成书时代、具体内容的数量等恐还未形成统一意见,但它自身所承载的羌文化元素已被熟知,对于这一瑰宝更深刻的意义,还需要大家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发掘。

当然,除了以上的一些文化景点,还有诸如中国羌族博物馆、吊桥等特色建筑。

三、从文化地理学看坪头羌寨

简单地从时间的角度去探索某一文化元素的发展是一种具有惯性的思维模式,这种视觉使得我们容易忽略这一文化元素产生和发展所依托的时代背景与空间环境,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以时间为索的纵向脉络基础上更多地去关注坪头羌寨与生态系统的恰合度,即关注其横向发展。

筆者认为,坪头羌寨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符合三个显著特征:

(一)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坪头羌寨是羌民在长期的地域文化生活中所建造的一种特色建筑,以居住为目的。同时,这又不单单是羌民用来居住,这更多的体现了设计者和规划者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将这一特色民居聚落化,使之成为一种以文化为载体的景观,即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二)有机进化的景观

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解释,这种景观是一种产生于最初始的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景观形式。坪头羌寨依山依水依城而建,在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内,因为特有的民族组织形式以及宗教祭祀的需要,使得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多,活动地域不断延伸,羌寨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机进化的景观。

(三)关联性文化景观

通常情况下,这类景观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 从这一方面来看,坪头羌寨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其背后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当丰富的。这种修建于两山之间河谷地带的羌寨,完全融入了这一生态单元,并以其自身特有的羌文化而发展,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个以傩文化和释比文化为典型标志的文化系统,这属于一种关联性的文化景观。

基于以上三点,有学者提出,对于这种文化景观的保护,文化景观是基础,文化系统是核心,文化生态是关键[3]。所以我们从文化地理学的层面去关注坪头羌寨可能会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在此,笔者仅是抛出问题。

四、结语

本次考察时间较短,笔者仅仅参观了一些主要建筑,对于整体把握坪头羌寨还有众多不足,也仅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谈谈自己在考察后的感受,对于坪头羌寨更深层次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提出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南宋)范晔.后汉书·西羌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苏勤、林炳耀.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04).

作者简介:

景俊鑫(1991-),男,四川绵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图片:青木川景区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