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走进傩戏 >

揭秘重庆彭水木腊庄傩戏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4-05-27 19:09 来源:彭水民族风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重庆市彭水自治县大垭乡,地处重庆、贵州两省市四县交界边陲之地。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苗、土家、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混居,历史上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医疗条件差,偏居一隅。大垭乡木蜡村,因历史上出产木蜡而得名。

本地各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豁达,淳朴好义,为繁衍生息,与大自然的抗争,敬祖先畏鬼神,以办道场的形式敬奉祖先,用杠神等形式驱鬼避邪,以歌舞愉悦祖先和鬼神,形成了原始独特的木蜡庄傩戏。

据史志记载,彭水巫的活动甚早,春秋战国时期已具规模。《太平寰宇记》载,彭水地区“其风淫祀”,居住在这里的廪君部落“俗尚巫鬼”,僚人“性尤畏鬼”。到了明清,其俗亦然,祭祀鬼神的活动有增无减,杠神、道场全县皆有。康熙《彭水县志》说:“民俗信鬼神……有疾病则酬神愿”,并具体记述了“还羊愿”等活动。民国时期,这些活动大多沿袭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巫教祭祀活动在彭水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还存在。改革开放后,木蜡庄傩戏注入了苗家土寨儿女建设新家园的时代元素,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木蜡庄傩戏是生活在彭水地区的廪君等部落对待生死的乐观态度的延续,也是古代彭水及其周边地区“俗尚巫鬼”的原始再现。

木蜡庄傩戏

傩戏主要用于清宅、祛病及驱灾的“冲傩”和“还愿”两个方面。法事活动一般在秋收后到春播前的一段时间里举行,时间少则3天,多则49天,取单数。

木蜡庄傩戏属于傩堂戏,开坛傩仪严格。一般要举行起锣焰火、开坛吃席、立楼扎灶、申文奏疏、搭桥迎宾、抛锣上转、合镖祭坛、开洞、盘洞、祭兵等仪式。再根据主人办坛目的的不同,进行“上刀山”、“破域”、“下油锅”、“煞铧”驱鬼迎神避邪怪的特技表演。活动结束时,要出“捡灾和尚”等戏目。

木蜡庄傩戏法事表

在举行傩事活动前,法师们都要精心布傩坛(傩堂)。

木蜡庄傩戏布坛

开坛傩仪开始后,掌坛师立楼扎灶请来傩公、傩母——“东山圣公”、“南山圣母”(又称“二帝君王”),在香烟缭绕中,申文奏疏言明事由后,带上面具,身着戏装,手持法器,在锣鼓号角中,念咒做法,气氛庄严肃穆。

木蜡庄傩戏

特技表演更是惊心动魄,神秘莫测。

特技上刀山

上刀山

“上刀山”用于替人“解关塞”。一般选用24把刀,最多时48把。法事前选择农村平常使用的杀猪刀、菜刀、砍柴刀、斧头、木工铲等,打磨得十分锋利后,将刀口竖直向上固定在高大的道竿上,每把刀间隔距离约27厘米(8市寸),再树在主人的堂屋中间固稳。表演时,由一名法师赤脚按照鼓点踩刀口而上,掌坛师则领其他法师念唱解关咒语。

特技煞铧前的准备工作

破域

“破域”用于替亡灵破解十八层地狱,超度亡灵上天堂或转世。先在主人家院坝划定地块,再用绳索围成十八层地狱。将铁火盆锅放在木炭火中烧红后,由一名法师将火盆锅取出端在手里,口念咒语,在院坝内早已布置好的域内破解各种炼狱,让亡灵免受酷刑之苦。

下油锅

“下油锅”用于驱鬼邪。将生桐油倒进铁锅,煮沸后,法师赤手伸入沸油中划一道驱鬼符咒,然后将沾油的手前举,口念咒语,在房间内驱赶鬼怪邪魔。“煞铧”主要用于驱鬼。将用过的生铁铧放入木炭火中烧红后,由一名法师口念咒语,赤脚伸入火堆拨开铧周围的木炭,再到铧面摩擦,待青烟升腾后,一手用生桃木夹夹住铧尾,一手拿铧尖,再将铧尖衔在齿间,双手托铧,在掌坛师、法师的咒语中,按照鼓点节拍在出现怪异的房间走三圈。

木蜡庄傩戏敬奉李老君(称为李老根)。

木蜡庄傩戏

法案以“三清图”为内容。以老君令牌、师刀、法印、法角、骨卦、锡杖、排带、曹锏、大刀、钺斧、灵官鞭等为法器,以二帝君王(一男一女)、太子菩萨、翻坛大妙、小三(一男一女)为神偶,将民间打击乐器鼓、大锣、盆锣、钹、铰、马锣、铜铃配合木鱼等作为礼器。供案摆放刀头(方块猪肉)、豆腐、菜品、白酒、秋水、香烛、纸钱、托盘、碗筷、杯盏等祭品礼品,还用公鸡作为牺牲。

 

木蜡庄傩戏面具十分古朴。

现存有汉朝将军、白旗先锋、龙头、丙灵、勾怨叛子、撤怨叛子、秦头、小三、唐氏太婆、周氏太婆、和尚、哈(傻)三等13种。既有战争题材的军傩面具,也有乡间生活的“百姓傩”面具,以及寺院傩面具。面具用柏杨木制作,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刻画,雕刻粗放概括。表演者身着武将盔甲、灵官、判官、功曹、杂役、妇女、太婆、和尚、道士、小生、龙袍等装束,色彩斑斓。

木蜡庄傩戏各种面具道具

“跳”傩舞是傩戏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也是酬神娱人的具体表现。木蜡庄傩戏法师们在傩舞的舞姿中将这一功用体现出来,从而表达了人、鬼、神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出戏”跳耍神极其精彩。

掌坛师带领法师、学徒,面戴各种面具,身穿袍帽冠服,利用大刀、曹锏、钺斧、雨伞、包袱等道具,扮演生旦净末丑,演唱《伏羲姊妹治人烟》、《兴周灭纣》、《出二郎》等折子戏,还演出一些如《太子送子》、《歪嘴婆娘》等俚俗“花戏”。他们迈着“四方步”、“推磨步”、“跪拜步”、“摇摆步”、“靠腿小摇步”、“梭子步”、“八字步”、“丁字步”、“跺步”、“搓步”、“碎步”、“矮子步”以及虎跳、旋转、筋斗等步法,滚、翻、跌、打同存,头、脚、腰、臂并举,运用歌谣、俚语引人发笑。粗犷洒脱,亢奋有力,刚柔兼备,灵活自由。表演时,面戴造型各异、变形夸张的面具,唱着傩腔,舞姿古朴,洒脱多姿,语言诙谐滑稽,其乐无穷。

 

彭水有丰富的盐丹资源,是郁山盐丹文明的发祥地,音乐舞蹈起源甚早。唐代,这里的民歌兴盛风靡,诗人许棠在《寄黔南李校书》中就说“俗土尚巴歌”。宋时曾盛行“红裳舞”,黄庭坚在其《黔中与人生》里写道:“此邦乐籍,似皆胜渝沪,微有成都之风”。足见当时音乐舞蹈在彭水十分普及。生活在彭水及周边地区的廪君等古老部落后裔,自然是“巴歌”和“红裳舞”的传承人,巫傩的流传也很自然而然。

木腊庄傩戏在彭水摩围山景区演出

木蜡庄傩戏是多元文化混合的结晶,既有民间传统的祖宗神灵与巫教的崇拜,又杂糅道教、儒教、佛教的一些信仰,神谱显得庞杂、紊乱,并逐渐成为与民间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娱神、娱人的信仰活动。它与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考古学、语言学、民俗学、美学都有着广泛的交叉联系。

彭水蚩尤九黎城蚩尤祭祀大典上的傩舞表演

木蜡庄傩戏是长江三峡地区巫文化的延续,是中国傩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乌江流域古代人类生活习俗的再现,为“黔中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神秘的面孔保存了驱鬼避邪的固有功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古代彭水及其周边地区“俗尚巫鬼”的原始面貌,更是体现了本地区各族人民对待生死鬼神的乐观态度。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进程中,木蜡庄各代法师不断继承、创新和丰富了傩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受到彭水各族人民的欢迎,时常受邀到景区、文化活动等进行非遗展演。正因为有民间如此丰厚的信仰沃壤,所以木蜡庄傩戏才世代流传不衰,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民间剧种之一。

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民族民间戏剧“活化石”

木蜡庄傩戏在2009年被认定列入

第二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彭水民族风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