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折溪傩戏又称端公戏

发布日期:2024-05-10 17:57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折溪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汲取民间戏曲而演变来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由于各地历史背景和所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大类别。

傩戏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地戏是明朝初年“调北征南”时,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戎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 。
在六枝特区折溪乡六堡村和折溪村一直保存着两个不同的版本 。

六堡村保留下来的版本是《赵太祖三下南唐》、折溪村的版本,则是《证西演义》。武戏在折溪地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均是体现爱国忠君的内容为主,这应该是他们对先祖调北征南史诗般军旅生涯的缅怀和自豪 。

折溪傩戏传承人

折溪村的主要传承人叫陈太明,今年七十四;六堡村的主要传承人叫曾达礼,今年七十五岁。两个老人都在十几岁时就开始跟随长辈学地戏,至今都有近六十年的唱戏经历了。 

说起傩戏的历史,两个老人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查询资料,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

剧目角色

傩戏的演唱用本地方言,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角色行当也分生、旦、净、丑。戴面具表演。鼓声一响,头戴面具的演员,腰系战袍、背扎靠旗、发插雉羽的“战将”分两边入场。木刻的面具弥漫着庄严肃穆,又让人能和远古的气息在瞬间有了转换 。

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先把材料放在背光的通风处晾半干(大概8天到10天左右)后锯成面具所需的长度圆木,剥去树皮再晾3到5天就可将圆木从中间劈成两半成为毛坯,在毛坯上量好头盔和脸部的比例,勾勒出五官的具体位置,然后才进一步的精雕细刻,最后涂上面具所需的颜色即成 。

六枝特区折溪乡六堡村和折溪村分别保留下八十多个角色面具,六堡村的面具在演出的时候带在眼睛的上方,演员通过青纱就直接看见场地和对手,而折溪村的面具上在眼睛的部位有部分镂空,面具不需带高,和演员的脸部平整才行,这对演员演戏时的要求会高些,因为镂空的眼部能看见的地方是有限的。平日里这些面具都用“毛堂纸”包起来放进固定的箱子,存放在村里的庙里。待到每年正月间才拿出来表演,以此增加村民的娱乐方式和为村民祈福 。

祭祀仪式

两个老人说傩戏的演出一般要做两个祭祀仪式才行,即:开坛、闭坛。开坛和闭坛简单的说就是迎神送神的法事。 

在每年正月初二这天响午,村里人在德高望重的法师或者说是地戏传承人的带领下。准备好祭神的物品:猪头、猪肉、酒、茶和饭,用器皿装上插香的米,再由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存放面具的箱子抬到准备演出地戏的场地,把面具一个一个的请出来。法师或传承人为祭祖烧上钱纸、插上香、点燃红烛后,口中念完一些祝福村寨老小居家平安的吉利话后宣布傩戏开演 。

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是折溪傩戏的高峰,当时外出打工的人不多,在农闲是几乎天天都在演傩戏。那时学傩戏的人也多,几乎是当时主要的娱乐方式 。

折溪乡傩戏的演出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结束。三月三这天,傩戏演出完后,法师或者传承人也要用请出面具的形式再做一场为全村老幼驱邪纳福的法师,再把演出的面具一一照原样保存起来,等来年的正月初二才又请出来 。

非遗保护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方式的不断增多和丰富,观看傩戏的人日益减少,傩戏的传承也出现了困难,有些精彩的角色面临失传的可能 。
在傩戏的表演现场,跳傩戏的多数是六十十岁的老人,其中也有不少的女老人和中年妇女。她们的装束和表演功夫并不差在场的男人们 。

现在各村能唱的老人都在十人以内,为了保留和传承傩戏。只要有愿意加入学习的都可以来学,有留守妇女愿意的也不再拒绝了。留守的妇女们为了寻找自身的娱乐方式才有进入学习的机会 。

演出经费多数是村民自己出钱,很多的演出服在经历了时间的洗刷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采,他们为了演戏的需求,只能自己掏钱制作或者购买新的演出面具和演出服装 。

闭塞的小村已经不再闭塞,他们用最古老的方式发出了民族的声音,也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折溪乡的傩戏文化也会在小村的变化中保留着自己的风格为村民驱邪纳福。

剧目特色

折溪地戏是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是表现争战格斗的打杀。所演的十来部大书,都是当地人喜爱的薛家将、瓦岗好汉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地戏面具

地戏面具是用白杨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既是地戏的精华所在和地戏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又是彩绘木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这种罕见的木刻艺术造型,可以发展成有旅游产品和工艺品,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折溪地戏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折溪地戏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但为本乡本土的群众所喜爱,还受到海内外朋友的高度赞赏。

演出流程

折溪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组成。其中的“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其余部分是带有驱邪纳吉成分的傩戏活动。由于折溪人的神灵观,更给地戏赋予“傩愿”的性质,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服饰特点

演员们的戏服,多以白色长衫为主,也有青蓝红等其他颜色,着不同色战裙,扎不同色腰带。他们用极薄的青纱将脸颈部遮了,将脸谱戴在额头,乍一看,仿佛那人是在仰望天空,目空一切。

演出地址

折溪乡位于六枝特区以南45公里,每到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折溪乡彝族同胞义务为村民演出,祭神驱鬼,其主要特色是全堂面具,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体,扮相栩栩,突出人物性格,每逢演出,观者涌跃,热闹异常。

来源:六盘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百度百科等整理而成,仅供参考。

上一篇:贵池傩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