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扬州傩舞(跳娘娘)

发布日期:2024-05-13 18:09 来源:非遗扬州公众号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扬州傩舞(跳娘娘)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扬州西北山区香火会中的一种祭祀性舞蹈,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傩礼祭祀活动,盛行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代又称“花香鼓舞”。

历史来源:

傩舞(跳娘娘)源自千百年来民间祭祀(“春供秋祭”)敬神娱人活动,原始表演形式是由香童扮作“娘娘神”或“二郎神”在厅堂上独舞,称“跳娘娘”和“跳二郎神”。舞前以大开口(又称传十字)曲调唱“诀术歌”(类似咒语),舞后诵唱保兆祝福的鼓儿词,并做些祭祀法事。

▲根据跳娘娘传人丁久高回忆绘制的娘娘神服饰

民国期间,傩舞(跳娘娘)除保持原有的表演程式外,吸收了说噱逗趣的成份,增加了娱乐性,并产生了“伴舞”形式。

艺术活力:

解放以来跳娘娘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多次被舞蹈艺术工作者采访、学习、移植、创新,一次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以及广场表演,其艺术生命力青春焕发,经久不衰。

五十年代,傩舞(跳娘娘)代表江苏省进京参加全国优秀民族舞蹈会演;六十年代,全国两个大型舞剧,北京的《雷锋塔》、上海的《小刀会》中都有跳娘娘的再现(曾被拍成电影);七十年代,江苏省歌舞团、前线歌舞团多次向丁氏父子学习跳娘娘,编排了《渔鼓舞》《花香鼓》并在全国各地演出;上海舞蹈学院曾专门拍摄了跳娘娘录像,并将此舞作为舞蹈形体训练的教材。

▲丁久高(右)传授《花香鼓》

社会活动:

1983年,由上海歌舞团改编的跳娘娘,作为大型广场舞在第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

1988年,经邗江文化馆张力同志的挖掘、整理,完成了四万多字的稿本,绘图六十四幅,谱乐十余章,傩舞(跳娘娘)被编入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傩舞(跳娘娘)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1992年傩舞(跳娘娘)第十代传人丁久高不幸过世,其余传人也先后作古,因此,原生态的傩舞(跳娘娘)面临消亡,亟待抢救。

▲80年代丁久高在邗江文化馆传习“跳娘娘”

1999年,邗江文化部门再次将跳娘娘改编排练,向祖国五十华诞献礼,名为《运河花香》。并先后荣获了第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类比赛银奖;江苏省第四届音乐舞蹈节金奖;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金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汇报演出好评等。

近年来,花香鼓的表演形式上顺应时代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由原本的三人舞演变为群舞(群舞人数在16到32人之间,大型群体演出有成百甚至千人共舞);将原先的锣鼓伴奏改为以江南丝竹为主的音乐伴奏;改过去的凤冠、霞帔、百褶裙为现代舞台服装;配以灯光布景(运河风光)和其他舞台补助效果等,使得该舞更加赏心悦目,优美动人。

▲江苏省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式 花香鼓表演

傩舞特点

跳娘娘以女性独舞(男扮女妆)著称舞坛。舞者手持特制的单面小鼓,身着凤冠、霞帔、百褶裙,裙边挂满了小铃铛,击鼓而舞,舞毕而歌,舞蹈时动作优雅娇柔,步伐小而悠颤,击鼓技法细巧,动作多以凤鸟形态。为此,旧时跳娘娘又称“凤舞”。

▲根据丁久高回忆绘制的“跳娘娘”原始服装(霞帔)

▲根据丁久高回忆绘制的“跳娘娘”原始服装(上装)

传承图谱

动作特点:

跳娘娘有一套严谨的程式动作,“舞不离鼓,鼓不离手”是跳娘娘舞蹈的基本动律。击鼓的动作要求是“花香鼓,绕又晃,左鼓右签(棰)不相让,眼神随着鼓儿走,鼓如生在腰眼上,签跳鼓扣腕不僵,签签打在鼓中央”。

▲花香鼓舞

伴奏乐器:

跳娘娘的伴奏主要是打击乐器,有苏锣、堂鼓、堂锣、钹共四件,舞蹈中根据不同场景、情节,使用有近20种不同的锣经鼓谱。

演唱特色

跳娘娘以方言演唱,伴简洁的锣鼓伴奏;表演者身怀敲(锣鼓)、念(鼓词)、翻(各种毯子功)、跳(跳娘娘)、写(大小榜文)、画(神像)、戳(各种图像)、剪(剪贴纸扎)等八种绝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跳娘娘虽是宗教仪式的产物,但民间艺人世代相传的精湛舞技却聚集着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精华,是汉族民间舞蹈中为数不多的特征鲜明、体系完整的代表作之一。

传承人物

许颖超,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3年进邗江文化馆工作,系专职舞蹈指导老师。1999年参与改编排练《运河花香》,是目前熟悉和掌握跳娘娘的传承者。

朱佳鑫,女,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熟练掌握原始版本“傩舞·跳娘娘”的全套舞蹈动作,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花香鼓舞》系列舞蹈,能运用传统元素,推陈出新,编创或表演的作品有《小小花香鼓》《邗韵鼓风》《花香鼓》等舞蹈。

▲朱佳鑫参与表演《花香鼓》

后记:

傩舞(跳娘娘)世代传承,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当地农村重要的习俗活动相伴而行,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为研究民风民俗,乃至宗教礼仪都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鲜活的文化记忆。

来源: 非遗扬州 微信公众号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