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铰子发源于大巴山深处的平昌县西兴、龙岗一带。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舞蹈。它以其铿锵之声,粗犷豪放之舞,翻飞于大巴山秀美的山川、田园间,历经百余年,发展成为了汉民族一种十分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
历史起源:
翻山铰子舞起源于清朝中后期平昌县西兴、龙岗一带, “铰子”本是当地巫师跳神驱鬼时使用的法器,当地居民每当逢灾遇病时,就宴请巫师击着铰子用各种风趣优美的动作来愉悦鬼神,使之不再为害。当地民间艺人苏兴太,他观察巫师用铰子敲打的招式,通过改编,用两根鲜红的长绸带,一头分别系住两块铰子,一头分别挽在左右手中,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让两块铰子迎面相击发出响声,还加进唢呐伴奏应和旋律和鼓点,遂成铰子舞。
清朝末年,西兴、龙岗一带的人家娶亲或是嫁女,总会请铰子艺人热闹助兴,迎亲送亲时,铰子艺人领头开路,翻山越岭沿途击铰而舞,素有“离了铰子不迎亲”的传统。
表演形式:
翻山铰子舞由于技巧性强,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后来发展了双人、3人、4人等多种表演形式。在院坝、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铰子统称为“平地铰子”;揉合民间杂耍技艺在方桌和长凳上表演的称为“高台铰子”;绳子十厘米左右的称为“短绳铰子”;绳子长35厘米以上的称为“长绳铰子”;双手一副铰子,腰上绑一副铰子,双腿膝间绑一副铰子,用手上的铰子击腰和腿上的铰子称“异形铰子”。据传,苏兴太可以打一丈二尺的长绳铰子,越长难度越大,现在艺人一般可打一米多的长绳铰子。
铰子流派:
建国前,翻山铰子有个行规—“传子不传女,更不传外姓”,因而发展缓慢。建国后,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因此“翻山铰子”又被称为“翻身铰子”,“秘不外传”的“铁规”被打破。通过巴山历代艺人的打磨、锻造,铰子舞形成了四个流派,
一是郭派,头戴面具,动作滑稽、诙谐风趣。
二是谭派,动作刚硬有力,粗犷豪放,
三是吴派,动作优美抒情,长短绳铰子套路变化自然。
四是岳派,动静结合,婀娜多姿,不拘于传统表演形式。
2008年,平昌县经过挖掘整理,将此民间舞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谭派代表人吴华德为翻山铰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传承人,郭派代表人郭登俊为翻山铰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川省省级传承人。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前,翻山铰子仅流行于乡村嫁娶婚宴上,随着时代发展,1980年,翻山铰子首次走出乡间院落,以舞蹈的形式来到县城表演,走向升级发展阶段,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一地方特色文化达到鼎盛时期,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会表演,并传播到周围的达县、营山县等毗邻县市。
20世纪90年代,平昌县文化部门将翻山铰子舞进一步编排提升,创编了“少儿铰子”“成人铰子”“老年铰子” “广场铰子”“舞台铰子”等多种版本,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台版表演形式,固化了“黄龙缠腰”“二龙抢宝”等40个基本动作,常年在全县、全市各类重大节庆活动和文化活动中表演亮相。
2008年,翻山铰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昌县文化部门积极开展翻山铰子传承和保护工作,编印了宣传资料,刻录了光碟,常态化开展翻山铰子进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进农村活动,铰子操正式成为平昌县各大校园的课间操,2016年在金宝新区组织了万人同台演出活动,翻山铰子得到全面推广。2017年,翻山铰子文化传习基地在西兴镇皇家山4A级风景区建成。
社会荣誉:
平昌翻山铰子,2005年参加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比赛,获金奖;2006年参加国家文化部在浙江举办的全国锣鼓大赛,获铜奖;2007年代表四川省参加第十四届广场舞比赛,获群星奖;2011年参加全国首届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获“金土地奖”;2013年获首届四川广场舞大赛金奖;2015年获世界大舞台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金奖;2017年在“越舞越好看”首届全民广场舞大赛中,获得冠军。
当翻山铰子上升为一种喜乐舞蹈,就不仅是一个道具了,要把单一的铰子变得有观赏性,让老百姓喜欢,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代代艺人们在铰子击打上也是煞费苦心,做足了文章,将简单变繁复。
动作图示:
翻山铰子的表演有相对固定和成熟的模式,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声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
逐渐落寞:
翻山铰子在以前有个行规——“传子不传女,更不准传外姓”,同时,这项技艺鲜有文字教材,自古以来多靠师徒口口相授,因而长期发展缓慢。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艺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加之翻山铰子表演次数渐少名声也日渐没落,使其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上世纪末,因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以及自身的某些局限性,翻山铰子最终逐步走入衰落。
值得欣慰的是,当地相关部门一直未停止对翻山铰子的抢救性保护。在上世纪末,平昌县对翻山铰子进行了搜集整理,用图文以及录像的方式进行保存。当地县文化馆还请艺人在保留翻山铰子“原生态”特质的前提下实行了大胆创新,把现代舞蹈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政府保护:
近年来,平昌县有关文化部门更加积极地开展了翻山铰子传承和保护工作,编印了宣传资料,刻录了光碟,常态化开展翻山铰子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进农村活动,铰子操正式成为平昌县各大校园的课间操。
随着一系列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翻山铰子表演艺人逐渐增加,他们继续活跃在田间地头、节庆活动中,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领略着这悠悠岁月所沉淀的文化瑰宝。
非遗进校园:
在平昌县文化馆,“翻山铰子”传承人正带领学徒们表演创新版“翻山铰子”,传统舞蹈加入了广场舞元素,显得典雅又新潮。
“‘翻山铰子’是平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入了现代舞元素和生活情趣,学习它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增强我们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我很喜欢。”正在认真学习“翻山铰子”的学徒廖晨曦告诉记者。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铜质小镲“铰子”的舞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些年来,在保留“翻山铰子”原生态特质的前提下,当地的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以“翻山铰子”为元素,创作歌舞《追梦》《铰韵传情》等文艺作品,使“翻山铰子”从田间地头走上舞台、走向世界,吸引更多的人群了解这张非遗“名片”并加入到“翻山铰子”的表演队伍中来。
传习基地:
翻山铰子传习所位于平昌县西兴镇皇家山4A级景区内,建成于2017年12月,具有川东北特色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总投资约480万元,采用图片、文字、绘画、影像、实物、雕塑等形式对“翻山铰子”进行动静结合的充分展示,承载着“翻山铰子”的起源、传承、流派、提升、技艺、荣誉等。所内使用各类图片300余张,展出各项实物100余件,设置翻山铰子单人、高台全息投影2处,布置翻山铰子场景1处,室外还设置有户外体验区和翻山铰子文化长廊,展陈内容丰富,展陈手段新颖。
传习所分为序厅、起源厅、影视厅、发展厅、传承厅、荣誉厅、纪念品销售厅7大区域。序厅展示了翻山铰子舞气势恢宏的迎亲场面;起源厅反映了翻山铰子的由来;影视厅通过影视记录的方式为游客展示翻山铰子舞的动作要领、发展厅具体描述了翻山铰子的发展变化;传承厅记录了翻山铰子师徒传承;荣誉厅展示了翻山铰子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纪念品销售厅展示销售翻山铰子相关的文创产品以及大巴山地区的土特产。该所不仅作为翻山铰子的传习所,供传承人、喜爱者教习之用,同时也作为翻山铰子的展陈馆,供展览观赏之用。
本文内容根据四川省情网、 智游天府微信公众号、直播四川联盟等整理而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