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洮南部的夏瑶、南屏等镇的寺庙前,每年农历四五月,以及七月至十月,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身着虎头服,头戴神牌长辫子,口系银钎,围着一堆篝火跳着驱魔舞,伴着苍苍嘹亮的羊皮鼓和祷文。这神秘而欢腾的一幕,就是当地流传多年的民间文化活动“跳舞”。
玩的人主要是童话里的人物或者历史上的忠臣,对人民有贡献的人。临洮当地人管他们叫“老爷”。每个“主人”负责几个邻近的村庄,并负责保护当地的人民和动物以及丰收的庄稼。
临洮傩舞是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区是定西市临洮县。
传承保护
2008年6月1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临洮傩舞被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司公
司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一系列迎神祭祀活动都由他们完成。司公(或称师公),平时务农,只在跳神时参与活动,在当地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跳傩舞、唱祷词、扎钎,这些都是司公的硬功夫,由父辈口耳相传,加以长久的实践练习,得到当地老百姓以及其他司公的认可,他们才得以在迎神活动上大展身手。
傩舞特色
在“老爷”的轿前,他们身着用百家布手工织成的法衣,头戴五方神牌坠着长辫,敲响羊皮鼓,跳起傩舞,高唱祷词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中最为精彩的场面莫过于扎钎了,扎钎分为口钎和膀钎,将一尺长的银钎从脸上穿腮而过叫口钎,在胳膊上以银钎穿皮肉而过叫膀钎,将银钎穿透人的肉体,除了司公,没有哪个人敢保证自己能顺利的完成,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老百姓对“老爷”的虔诚,外人可能不理解为何用这么“残忍”的方式来表达老百姓的虔诚,实际上,扎钎替代了原始社会愚昧落后的活人献祭方式,有其合理性。
表演步骤
临洮傩舞,在请神时,法师请卦,村上年轻人抬轿,出门鸣锣开道,法师走在前,神轿行在中。将神轿安放好后,全村人陆续拿来早已蒸好的四个盘馍,请号字盘的专人在其中的一个盘馍上写上一户人家户主的名字,供献在神灵前,上香、磕头,求神保佑;迎神时,法师手拿姜子牙神鞭,口里默念“上不打天,中不打神,驱打的魑魅魍魉远离行……”在东、南、西、北四处供上需请的神位,点上香灯,做好跳傩的一切准备工作。
傩舞开始后,师公跑大场、踩四门,最后,到神前禀说,禀辞心愿,求神保佑,最后,给神许愿扎钎、献鸡、许羊。
傩舞完整过程总共有三十六个环节,一般要经三天才能完成,大致有:第一天请神、领牲、开坛、祝寿、下请福(下请帖、请客神)、发神、迎喜神等;第二天出幡、出宾(出神)、迎喜神、扎钎、白奉下马、招神、安神、退凶神、接二十八宿、扯喉、开光等;第二天晚上起瘟、送火、道情、唱司、引三家香、发神等;第三天,上香、祝寿、沐浴,下午家坛,画黑神、回神、发神、倒幡、送客神等。
仪式过程
第一天
请神、开地、领牲
开坛
上蜡、祝寿
跑方宾
下请福(下请帖、请客神)
发神、发坛
迎喜神
第二天
出幡
出宾(出神)
迎喜神
扎签
一坛
二坛
三坛
下马
白奉下马
招神
安神
退凶神
接二十八宿(xiu)
发坛
滚脊
扯喉、开光
第二天晚
起瘟
送火
道情
唱司
打三教圣人
三家花坛
杨家点兵
引三家香
发神
第三天
上香、祝寿、沐浴
坐下午家坛
画黑神
回神
发神
倒幡
送客神
保护价值
2008年6月,临洮傩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文转自《现代摄影》杂志202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