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文县池哥昼),甘肃省文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县傩舞“池哥昼”,又称“鬼面子”“白马面具舞”。舞队一般由九人组成,其中四人扮成山神,又叫“池哥”。两人扮人菩萨,又叫“池姆”。
文县池哥昼,在白马藏族语言里,池哥意思是山神,昼就是跳舞。文县池哥昼是遗存于白马藏族生活中的一种原始古朴的群体祭祀舞蹈,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白马人的喜怒哀乐。它集舞、歌、乐于一体,既带有神秘的宗教气氛,又显示出浓厚的娱乐色彩。
历史渊源
傩舞(文县池哥昼)又称“鬼面子”,因表演时头戴面具,亦称“白马面具舞”。主要流传在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的12个村寨。白马人是古代仇池国白马氏族后裔,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白马藏族没有文字,也不识藏文,却有其独特的语言,民族舞蹈便是他们记录语言的肢体文字,伴随着他们民族的形成而诞生。
分布区域
主要流传在文县铁楼藏族乡的12个村寨和石鸡坝、天池等地。
艺术特色
“池哥昼”以舞蹈贯穿始终,白马面具舞一般有九人,均为男性。表演按照角色及分工分为男面相舞、女面相舞、知玛舞三部分。表演中,四人扮成山神,叫“池哥”,为四弟兄,象征白马藏人祖先达嘎、达玛的四个儿子;两人扮成“菩萨”,也叫“池姆”;两人扮成夫妻,又叫“池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
舞蹈特色
剧情内容
傩舞(文县池哥昼),有请神、装扮、绕庄驱赶邪恶鬼怪、按规定次序埃家挨户驱邪纳吉、送尊神、送癌神等剧情安排。
表演形式
放三声“三眼铳”,表示一年一度的“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接着“咚咚嚓”一阵打击乐声骤然响起。一支由九人组成的“池哥昼”舞蹈队,从指定的地点跳出,“池哥”“池姆”按照固定的舞步上场表演。身穿节日盛装的村民们,跟在舞蹈队伍后面唱歌跳舞。跳舞队伍从寨子的最高处开始,由东向西,自上而下,挨家逐户而舞,就像给各家拜年一样。每到一家,主人就拿出最好的咂杆酒和肉盛情款待“池哥”。并由家里的老人领唱,众人合唱,给“池哥”敬酒。舞蹈队离开时,主人家要送给他们一升咂杆酒粕,由会首装在一个随身背的木桶里,还要送一个大馍、一吊肉,由“猴娃子”收取。这些东西将会留到正月十七全村人一起享用。
面具舞从早跳到晚,全村挨家逐户地跳。每当各寨面具舞结束的深夜(约凌晨2时),全村男女老幼护送他们向西前往祖先相传的圣地。“池哥”“池姆”“池玛”卸装,取掉面具,摘下鸡翎。众人手拿香纸,面向西跪拜叩首,祈求山神保佑,祈祷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全寨安宁。
角色分工
傩舞(文县池哥昼),舞队一般由9人组成,其中4人扮成山神,称为“池哥”;两人扮成菩萨,称为“池姆”;两人扮成夫妻,称为“池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
面具特征
四个“池哥”和两个“池姆”均戴面具,池哥面具隆鼻巨口,睁目獠牙,狰狞恐怖,表演动作粗扩铸、腾折有力,起伏较大;池母面具慈眉秀目,仪态端庄,表演动作柔婉细腻、敬畏可亲,起伏较小。两个“池玛”一般装束,猴娃子脸抹锅黑,颇似舞台丑角。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傩舞(文县池哥昼),原始古朴的舞姿、独具特色的服饰、粗犷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表现形式,具有人文历史价值。
传承状况
傩舞(文县池哥昼),因传统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池哥昼的传承链出现断裂,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余林机,男,藏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傩舞(文县池哥昼),申报地区为甘肃省文县。
余杨富,男,1926年10月29日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傩舞(文县池哥昼),申报地区为甘肃省文县。
非遗传承
自2008年“池哥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甘肃省陇南市对白马民俗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收集翻译白马语言文字8000余字,拍摄白马服饰工艺8种、白马舞蹈12支,记录白马传说故事10段,录制白马歌曲175首。在铁楼乡建成8个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60多人,其中5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文县还以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为目标,深入挖掘并保护以白马“池哥昼”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举办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傩舞(文县池哥昼)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傩舞(文县池哥昼)》项目评估合格,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活动
2024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在文县铁楼藏族乡启动“春意文州·风情白马”活动,国家级非遗“文县池哥昼”参加展演。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来源凤凰网甘肃 、百度百科(图片摄影:黄培军 )等整理而成 ,不到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