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安徽省祁门县的傩舞源于原始巫舞,是中国远古时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傩仪过程中,人们戴上面具装扮成傩神,跳起凶猛狂热的舞蹈驱逐邪祟。
“傩仆”制度
祁门傩舞历史上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更为盛行。祁门很早就有“傩仆”制度,大户人家养着傩戏班,每逢庙会、祭祀、送灶、秋醮、迎春,均会演出傩戏傩舞。表演时,舞者头戴木刻面具,身穿蟒袍,手执干戚等兵器,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和鼓点伴奏下表演驱鬼仪式和神话传说故事。
流传于安徽省祁门县的傩舞源于原始巫舞,是中国远古时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傩仪过程中,人们戴上面具装扮成傩神,跳起凶猛狂热的舞蹈驱逐邪祟。在徽州,汉代就已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其后傩的内涵日益丰富,增添了祛邪扶正、祈福求安、祭祀祖先祝、祷丰收等内容,又有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的内容。祁门傩舞动作都干练、悠闲、洒脱,保留了古傩的原始风貌。
历史起源
流行于祁门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源于原始巫舞。人们戴着面具,装扮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粗犷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在远古时期,祁门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下,徽州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缺少正确的认识,认为要战胜妖魔鬼怪,只能借助神的威力,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基于人们的万物有灵观念,产生了一种以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傩。
祁门傩舞历史上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更为盛行。祁门很早就有“傩仆”制度,大户人家养着傩戏班,每逢庙会祭祀送灶秋醮迎春,均会演出傩戏傩舞。表演时,舞者头戴木刻面具,身穿蟒袍,手执干戚等兵器,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和鼓点伴奏下表演驱鬼仪式和神话传说故事。祁门芦溪村的傩仪保持着古代傩祭的原始风貌,沿村行傩,边走边舞。每年正月初二先行请神仪式,然后开始傩舞表演,节目有“先锋开路”“土地杀将军”“刘海戏金蟾”等。初三至初六到本村许平安愿的人家表演,各家以木盘盛米酬神,演毕,舞者将米倒入布袋带走。全部演出节目均无唱腔对白,仅以锣鼓伴奏。黟县西武乡的绛霞章墩和碧山乡的西山下等村每年正月初三都要迎请傩神老爷,祈求辟邪消灾,也是行傩的一种形式。
傩舞特色
舞蹈技艺
祁门傩舞保留的节目有:《魁星开天地》《刘海戏金蟾》《刘海逗金狮》《将军斗土地》。
1.魁星开天地。独舞。表演者戴魁星面具,穿蓝底镶黄边的圆领箭衣,大红裤,黑色厚底靴。右手持剑。基本步伐与舞姿动作有“魁星步”“拜剑”“晃剑柄”“扶腕绕剑”“指点”“跪拜”“左擦剑”“摇剑”“单腿跳”“扛剑”“换位刺剑”“单剑转身”。魁星沿场地的“四门”圆圈和固定路线,变换基本步伐舞姿和动作,表现出开天辟地的意境。
2.刘海戏金蟾。双人舞,表演者戴刘海面具。穿红底白花的对襟上衣,外套红色镶黑边的坎肩,大红裤,各种颜色布条拼接成的布单鞋。一人拿云帚,一人拿“金蟾”。基本动作有“搭肩”“鞠拜”“对拜”“平跳步”“单手礼”“单手点”“抖腕”“点掌”“点帚”“点剑指”“点蟾”“泼蟾”“单点蟾”“洗衣”“单跳步”“举帚跳”。按“拜四门”等固定路线,两人同时表演。动作轻松活泼,充满憨气和稚气。
3.将军斗土地。双人舞,一人扮将军,戴将军面具,穿蓝底镶黑边的圆领箭衣,深红色镶黑边靠裙,大红裤,黑色厚底靴;右手持斧。一人扮土地,戴土地面具,穿有黑色“寿”字图案的淡黄色员外袍,红裤,黑色厚底鞋;右手拄龙头拐杖。将军的基本动作有“甩手”“顶立”“双托斧”“举斧单跳”。土地的基本动作有“老人步”“丁点步”“端仗拜”“绕袖”“拱手礼”“甩须”“甩袖”“点指”。将军土地的组合动作有“单傩手”“正点步”“磨斧砍杀”“转斧盖袖”。传说将军是“吉星”,土地是“凶星”,它行凶作法,欲灭五谷,置万民于水火,通过将军斩杀土地的表演,表现逢凶化吉的愿望。
4.刘海逗金狮。也称“舞狮”“舞捆”,表演者三人,一人扮刘海,两人舞金狮。金狮头用纸浆经脱胎,再用油漆彩绘制成,用竹蔑纸糊成下颌,下颌和狮头在腮部用绳连接,使狮嘴可以开合。然后用一块长约八尺,宽四尺半的蓝布作狮皮,一头缝在狮头上,再顺狮头脑后中间沿着狮皮的脊背缝一条朱红色芝麻制成的狮毛。一人顶着狮头,一人蒙皮,合作表演。刘海双手拿一长六尺,宽一尺半的红绸,逗引狮子戏耍,最后骑在金狮身上。舞蹈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极富趣味性。显然,祁门傩舞“舞狮”虽然表现形式上与贵池傩舞“舞狮”略有区别,但都是唐代自西域传人的西凉伎,并被唐王朝列为宫廷乐舞的舞狮。自明朝开始贵池祁门湖北等地都把舞狮项目融入傩事之中。
面具特点
傩舞与其他舞蹈戏曲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戴面具是傩舞的特征之一,古傩面具,有后羿魁星李斯夜叉小鬼老鼠精等60多种彩绘木雕面具,采用浅浮雕与镂刻相结合,不仅造型古朴夸张,刻划的形象神气也咄咄逼人。木雕的面具刀法朴实风格粗粗狂,舞者戴上后不怒自威,非常独特。
祁门芦溪乡的傩舞面具过去一共有九个,遗存的“土地”“四象”五个面具均用杂木雕刻而成,不仅制作考究,而且形象生动,表情或威武雄壮,或笑容可掬,形态各异。原有的九个面具只有五个供演员表演时使用,其中四个头上有短犄角的“四象”面具,作为祭祀仪式的供奉,表演时不使用。遗存的五个面具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文化特征
祁门傩舞,所表演的内容有一定的情节性,表演与动作融为一体,可以看出,祁门傩舞有着逐步向戏剧发展的趋势。祁门傩舞虽然有很多娱乐的性质,从艺术上来说,动作都具有干练、悠闲、洒脱的特色,但由于不说不唱,以及面具限制了演员的面部表情,所以表演比较简单,且一个动作多次重复,呆板冗长。但这也恰恰说明了祁门傩舞还很好地保留了古傩的原始风貌。
传承价值
祁门傩舞是传统傩文化的形象体现,从中可体察出古代先民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为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民风民俗和文化风貌的研究提供参考。
传承状况
祁门傩舞是传统傩文化的形象体现,从中可体察出古代先民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民风民俗和文化风貌的研究提供参考。祁门傩舞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人员老化、传承人匮乏、经费不足等各种现实问题与困难,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汪宣智,男,1932年生, 2012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舞 (祁门傩舞)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祁门县申报。
汪顺庆,男,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祁门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祁门县芦溪乡文化广播电视站获得“傩舞(祁门傩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傩舞(祁门傩舞)》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祁门县芦溪乡为民服务中心。
重要活动
1987年,“祁门傩学士研讨会”上进行了祁门傩舞表演。
2006年,中央电视台《徽州行》栏目拍摄祁门傩舞,并于CCTV-4频道播出。
2011年8月,安徽电视台《安徽人文地理》拍摄祁门傩舞专题片。
2012年,祁门傩舞参与中美文化艺术交流。
由百度百科、非遗中心等资料整理。 图片:谈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