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邵武三角戏

发布日期:2024-07-29 10:24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三角戏由花鼓戏、黄梅戏、采茶戏、邵武民歌融汇演变而成的全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其所有剧目的题材均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家庭纠纷之类故事,被称为“家庭戏”。 2005年10月31日,“邵武三角戏”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起源

邵武三角戏起源大约在明清之际,迄今有400余年历史,是流传于福建省邵武市及其周边的光泽、泰宁等县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其原来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而得名。

戏曲类别

三角戏属于采茶戏之一。据考,采茶戏计有十八类剧种,其源流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

采茶歌,初系茶农采茶时所演唱的山歌,后发展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联唱形式。茶歌称为“十二月采茶”。采茶歌之发源,清道光年间学人通过其音色考察,推断在粤北。据修撰于明嘉靖年间的《韶州府志》记载,广东韶州一地,每逢上元节,把唱采茶歌与燃花灯、舞龙狮一并作为节庆活动。

形成原因

邵武三角戏的形成,正是嗣后由流寓当地的采茶戏班所授,经数辈艺人传承、丰富,最终奠定基础,成就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戏。其流传的年代约在晚清,距今不足两百年。

邵武三角戏由采茶戏发展而来,同时注入诸如方言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形式、内容,最后成为其事动人、其词易解、其情其景出之左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

雅俗同欢

三角戏妙在一“娱”字。此“娱”者,娱情也,娱乐也。宋苏东坡曾提出戏曲属于“游戏”之说。三角戏正契合这“游戏功用”。小旦在绣花纳鞋、推窗卷帘之间,风姿绰约,令人陶醉;丑角在跳窜腾挪、插科打诨之际,谐态万千,满堂哄笑。清人李渔以为戏曲要做到雅俗同欢、智愚共赏,便在这“娱”字上,以科诨的游戏之道,来作看戏之人参汤!他进而称“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这与三角戏的风貌丝丝相扣。

三角戏奇在一“俗”字。其以俚俗而显亲近,取材更是源之市井,观照之下,如出前村后垄。诸伶唱念之时,亦多方言,直觉是左邻右舍絮絮之语。正因这“俗”字,注定了它是根植于民间的草根艺术。其演剧地点是祠堂、庙宇,而非勾栏、瓦肆;演绎内容既非帝王将相丰功伟业,亦非才子佳人曲折传奇,只是普通人家的寻常琐事。前辈艺人又称其为“家庭戏”,并高度概括了它的艺术特征:没有皇帝没有官,百姓越看越心宽。

实验剧团

1952年,朱赞臣、李本兴与何圣慈等老艺人筹划组建起“通泰街道三角戏业余剧团”。1956年,“业余剧团”更名为“邵武三角戏实验剧团”,团员增至20余人,成为一支专业演出团队。其时,任邵武文化馆馆长的冯玉琳女士,为剧团的创建及发展施以种种眷顾,功不可没。剧团成立伊始,诸多传统剧本由老艺人罗雪官、丁得山口述,何圣慈执笔整理。现存的唯一一部三角戏传统剧本——《雇长工》,1956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而另一剧作《金钱记》,在即予付梓之际,由出版社告之因剧种狭窄而未能面世,不失为一种遗憾。

其后数年间,剧团辗转于泰宁、建宁、将乐及建阳等地巡演,将三角戏演绎得淋漓尽致,取得不俗反响。据称,当时每演一剧,观众沸沸扬扬,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在一些偏僻山村演出时,更有携老挈幼、举村而往者。当时演出的剧目有《青龙山》、《凤凰山》、《十八滩》、《雇长工》及《下南京》等传统剧目,剧情多家庭纠葛、男女情爱,一幕幕悲欢离合,令人唏嘘。台下,观者溺于剧情中,谛听忘形,尽情释放着笑泪;台上,演员唱念做打,戏假情真,演绎着人生甘苦。

后记

时值当代,纵使诸腔竞美、各擅胜场,然而所面临的现状日趋严峻、日渐冷落。“无奈曲高和寡,六十年渐少知音”,这是清道光年间学者李光庭对昆曲的评论。而今,花、雅二部亦不例外,都陷入知音渐少的窘局之中。

期望

三百年前昆曲的境遇已然漫及整个梨园界。誉之国粹者,其境况尚且如此,而作为地方小戏的邵武三角戏,前景更是堪忧。保护、传承、发展都值得时人深思并进行探索、实践。他年他月,等我们有了足够的保护空间、演出空间再予珍视之,不知其已凋零否,尘封否?抑或像山西的赛戏般,我们只能凭借着枯冷的文字,去想象它昔年的鲜活、艳丽,抑或壮阔?

保护行动

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邵武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与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角戏(傩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桥梁。

文:娱情草根三角戏  / 吴跃辉    图: 邵武市文体和旅游局

上一篇:祁门傩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