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傩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俗舞蹈。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
历史起源:
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跳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汉族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一个小山村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古老艺术。在农事节庆时,村民常以跳傩舞自娱自乐。
舞蹈形式:
主要有“跳竹马”“跳傩”“跳和合”“跳狮子”“跳八仙”,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内容博大精深,有傩仪、傩舞、傩戏等。表演时,皆带面具,于正、二月间舞于乡野,驱疫纳吉,统称跳傩。
一台傩舞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主要角色有木鱼、跳鼓、打尺板和锣鼓手4种。傩舞的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还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古朴的舞姿,表达驱邪祈福的愿望。
学术价值:
跳傩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
经典节目:
单人舞的《开山》《魁星》《纸钱》《判官》;双人舞的《和合》《傩公傩婆》;
有群舞的《跳竹马》《跳八仙》;还有戏剧节目的《封神榜》《白蛇传》《孟姜女》等。
历史地位:
傩舞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一种驱逐疫鬼、遣灾纳福的祭祀傩礼,它是原始文化信仰,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俗舞蹈。它享有“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
来源:江西非遗、百度百科、南丰圈资讯等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