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福泉阳戏

发布日期:2024-11-14 15:45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福泉阳戏流行于贵州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福泉市龙昌镇为中心的地区。 明朝初年,随屯军一道传入贵州,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文化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原生态的阳戏,是中国古代“乡人傩”的一个分支。

历史来源:

500-600年前,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种原因,阳戏及其 傩文化活动从中原一带右盛入衰,向长江流域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转移,甚至在“宫庭傩”(傩戏的一种)衰落失传之后,其流入民间的那一部分,仍以强大的生命力,继续衍变成为“民傩”(乡人傩)。傩戏有阴戏、阳戏之分,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称之为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称之为阳戏。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扫除元朝残余势力,调集大量军队屯军及眷属移居贵州,他们远离家乡,对故土和亲人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于是,用保留家乡的各种祭祀、习俗来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寄托对故土亲人的相思。

福泉阳戏相传是在明朝洪武年间随军从江浙一带传入平越(今福泉)的,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在2005年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和游客可以观看阳戏展演群英会,欣赏福泉各坛各流派阳戏的绝活绝技,品味福泉民间各坛各流派的阳戏魅力。同时,还可以走进阳戏展览馆,观赏阳戏道具珍藏实物精品展,品味古老阳戏的历史文化,甚至可以走进阳戏世家,穿上戏服,跟着阳戏传承师傅,学习体验阳戏表演。在众多的演出中,最为惊心动魄和刺激的表演,当属陆坪沙子坎阳戏艺人表演的福泉阳戏绝技《上刀山》《舔烙铁》和《秤杆提米》了。古老的祭祀给表演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民间艺人将一把把在木炭中烧得通红的铁器拿起,伸出舌头舔了上去,让人大呼过瘾。来自道坪谷龙当地的阳戏艺人以及安顺、遵义等地的艺人分别为四方游客和当地群众带来了《过五关斩六将》、《杨家将》、《点苦荞》、《穆桂英挂帅》等多个经典阳戏及地方傩戏剧目,原汁原味的唱腔、耳熟能详的剧情、精美的面具和服饰,让大家充分领略到了“戏剧活化石”福泉阳戏和外地傩戏的古老气息和独特韵味。

传承分支:

“元皇宝坛”中国傩戏中现保存完好的福泉阳戏,共有18坛。如今仅剩一坛,即今天的阳戏。面具,是傩戏的主要标志,福泉阳戏一堂为36面,目前仅存留下17面。因受中原文化和湘蜀文化的影响,根据当地社会生活中不同阶层人物的类型,在造型上趋向于比较世俗化、地域化、民族化和脸谱化。面具原始粗犷,质朴稚拙,风格浑厚,艺术特征上写实性强,神秘色彩淡薄。分有“文、武、老、少、男、女”等6种类型。这些具有很高民俗传统文化内涵有本质细密、松软,经过民间艺人大胆创造出来风格朴实、神秘、奇特、独异的美令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你不能不被那种浓厚的历史美和奇特的地域美所震撼…… 福泉的阳戏非常有气势,热烈且颇具观赏性,这也许和它娱乐性强有关。通过一幅幅剧照的造型特点,可寻觅到贵州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至东方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阳戏面具:

这些面具由远古时代的“魈面”“魅头”演变而来,每一个都是由民间艺人集合多种神系脸谱,大胆创造出风格形态各异,集雕刻、绘画、工艺、装饰、造型于一体的面具,其学术和审美价值造诣颇高。

内坛和外坛

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外坛主要是戏剧表演,一般都叫“戏”或“演戏”,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艺术形式:

福泉阳戏是集宗教色彩和民间技艺为于一体的原始戏剧,保留了从孕育到发展的三种形式:法师坛歌、正戏腔、花戏腔。阳戏在表演时会戴着古老面具,戏剧内容丰富,唱腔高昂优雅、动作大方朴素,语言有趣诙谐,多数属“娱人的戏剧内容”。

九版十三腔

福泉阳戏唱腔高亢,基本音调为九版十三腔。

“傩腔”是阳戏独有的曲调。伴奏不用丝弦,全部是锣、鼓、镲等打击乐器。

表演特点:

如果你仔细观察,阳戏的念白亦有地方特色,手法更是有特色,除一般各行常用的兰花手、剑指、虎掌、抖指之外,还有姜爪子、荷包手、摘袖手、佛手、勾子手、丫口手,叠掌等。

眼法上则有鼓、斜、泪、对、睐等不同眼法,表现各类角色的喜、怒、哀、乐、惊等不同情感,可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阳戏分类:

阳戏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种,可连续演出月余而不重复。剧目有百余个,由于该戏剧目都是口传心授,民间艺人多不识字,故很少有文字流传。

每出剧目都是很强的故事情节性,当地的阳戏艺人们通过实践,将阳戏中虚幻的祭仪内容改为有形的实在情节。
这些情节把阳戏每一出剧目中所需具备的内容集一体、融一堂,通过道白、唱跳、追打等动作穿插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体现欢愉悲愁,扬善惩恶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奇特场面。

文剧剧目:

《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柳毅传书》、《柳青娘子》、《董狗二偷谷子》《霸王别姬》、《安安送米》、《打菜(柴)娇娘》、《土地判官》、《唐氏太婆》、《凤仪亭》、《古城会》、《楚汉相争》

武剧剧目:

《李二郎销孽龙》、《金角将军》、《开山莽将》、《引兵土地》、《文王挂帅》、《李龙将军》、《白猿传艺》、《开路仙锋》、《桃国结义》、《斩华雄》、《周仓猛将》、《千里走单骑》《萧何追霸王》(注:此处可能是民间艺人口误,应为《韩信战霸王》)

政府保护:

2021年5月24日,贵州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1990年北京“亚洲艺术节”——“中国(贵州)傩戏面具艺术展”上,福泉的阳戏面具和阳戏表演剧照就备受国内外有关专家和学者关注并引起强烈的反响。

来源:多彩贵州文化云公众号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下一篇:跳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