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萍乡湘东傩面具

发布日期:2024-11-18 15:30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西湘东傩戏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入,已祖传三代,其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以樟木刻制品为多,面具造型沿袭古法,程式独特 。

历史起源:

江西萍乡,普遍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百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现民间流传着" 大安里的皇帝--轮流做"的歇后语,是指五个傩队为争最后一个铜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后由族长调解,五个傩队每年轮流供奉铜制面具而形成的。

艺术价值:

江西萍乡,普遍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百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现民间流传着" 大安里的皇帝--轮流做"的歇后语,是指五个傩队为争最后一个铜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后由族长调解,五个傩队每年轮流供奉铜制面具而形成的。

有关史料记载,其传承关系可追溯到宋代,今见赖明德祖传神谱皆为宋代精品,所雕面具古朴细腻 ,工艺复杂讲究,是我国雕刻领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地域分布:

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属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分布于该地区的麻山镇、排上镇、荷尧镇等。

保存数量:

萍乡傩面具,原有4000多幅,现存700多幅,制作时间从元末、明清到民国时期都有,其中一具出自宋代石傩面具,为全国面具文物之独有。

工艺精湛:

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讲究,角色造型共有1240种,带有极强的地域色彩,每一个面具都蕴含着雕刻匠人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傩面具的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对人物剽悍、凶猛、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赖明德说,制作主要包括选材、雕刻、打磨、上漆、安腹藏、开光等十余道工序,一个精致的傩面具往往需要数月时间制作完成。

制作流程:

湘东傩面具从原材料到完成一个传神的傩面具,需要经过:选材、开坯子、整容、成形、修光、打磨、上色、生须、开光、安座等共十三道工序

自古以来,萍乡湘东称面具雕刻艺人为“处士”,专职雕刻傩面,并为面具开光、安放腹脏,有的还要担任傩班掌案人。安放面具的腹脏,即在面具的头后或背面刻出一个小方洞,洞内放入茶叶、灯芯草、稻谷等物。再以油膏密封。面具开光时,则以鸡血涂抹面具的额头和眼睛,使其成为具有生命的神灵。开光过程神圣而隆重,首先由掌案人于祠庙内请动众神,口念咒语,以“朱砂”点画面具,从眼光、鼻光、口光、耳光、手光、心光、足光、身光,到开天堂之光,最后奠酒祭文,默寄心愿。

萍乡傩面具雕刻制作技艺历来传承不绝,据说初为铜质材料,后因舞者亵渎了神灵,铜面具无法从其头上取下而遭身亡,从此人们对面具神像更为敬畏,并改以樟木等质轻耐用的木材刻制。

制作禁忌:

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人被称为“处士”,专职雕刻面具。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制作时,在面具头顶后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叶,灯芯草,稻谷、药物等,以油膏密封称为“安腹藏”。还要杀鸡取血涂抹面具,给额头和眼睛“开光”后,据艺人说,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彩色面具:

面具的色泽分为彩绘、单色和原色三类,彩绘颜料有金、红、绿、黄、白、黑六种。面具的功能分为供奉和舞耍两种,供奉面具厚重硕大,舞耍面具较小而轻。眼、鼻、嘴,镂透通气。面具的造型,按照人物性格的要求,以刀代笔,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有的凶猛狰狞,有的和蔼端庄,有的诙谐幽默,无一相同。

面具分工:

萍乡的傩面具分工明确,功能多元,最具特征的是唐宏、葛雍、周武三个主神,相传唐、葛、周三大将军,为同父异母兄弟,因父亲被鬼所杀,从此三兄弟便潜心修道,铲除鬼疫,为民除害,由于杀鬼有功于天下苍生,在商代末年被敕封为“护国佑民三元唐葛周三帝大将军”。现存二十多只唐、葛、周古傩面具的造型形态,突显出了其“驱鬼逐疫,降吉纳福”的威严。

装饰特点:

傩面具的装饰手法,大致分为四大类型:

一是耳翅着冠型,以将军面具为代表,大多为三叉式头冠,两旁刻有葵花翎毛翅,冠顶饰以悬空高耸的叉,冠面饰以虎头、人物立像,或龙凤朝阳图案。

二是纱帽朴头型,以历史人物及道教小神为代表,帽子上反饰二龙戏珠或卷云纹彩,多为红色涂雕扎带,另外还有一种戴员外帽者,均为土地公。

三是高发束髻型,以道教众神为代表。男性的除哪吒外,头顶皆束单髻,髻面饰有梅花状纹,女性前发出三绺,后发结束,有的插有雀型钗,少数无髻者则涂黑漆表示头发。

四是怪兽型,以小鬼、开山、吹牛、牛魔王为代表,此型面具头顶两侧均饰有两支尖状角,眉心印堂处突起一块,獠牙外漏,状貌狰狞。

艺术魅力:

萍乡傩面具的雕刻,蕴含着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千姿百态的傩面具,使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展示出远古先民请神驱鬼的巨大震慑力。

主要用途:

傩面具在萍乡市的乡村社会中主要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安放于傩神庙的神龛里作为神像之用的,叫“敬傩”;另一种是做成面具,用于傩舞表演的“耍傩”。作为“耍傩”的面具,是人们在图片资料、媒体传播中较为常见的,它被戴在人脸之前,搭配上相应的服饰、武器、动作、台词,让傩面具拥有更张扬的效果,所以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国家级非遗项目:

2006年5月20日,萍乡湘东傩面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45

社会荣誉:

1991年湘东傩面具参加了北京“首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展览”。

1992年 春湘东傩相继参加了北京“全国花会”和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被专家喻为“民族奇葩”。

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门到麻山镇汶泉村拍摄傩舞表演

2006年5月湘东傩面具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1月湘东区又因傩面具雕刻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非遗传承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赖明德

保护措施:

萍乡市湘东区重视傩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全区现有傩面具雕刻匠人18名,其中省级传承人有3名,相关从业人员近200人,年龄上呈现出老中青结合的梯队格局。在傩文化产业发展层面,该地形成了集文化旅游、高端礼品、家庭装饰、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傩文化产业链,古老的傩面具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内容来源:非遗网、百度百科、人民网等   图/勒克儿

上一篇:跳傩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