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傩戏,又称“舞岳傩神”“大冲傩戏”,其表演内容涉及民间信仰、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范畴。其演出形式古朴奇特,具有浓郁的神秘楚民俗文化色彩和珍贵的艺术价值。与其他地区的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流行地域: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大冲乡油湾村一带。
历史背景:
临武傩戏主要分布在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历史近 600 年。
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至1487年),临武县大冲乡油湾村的17世祖王思能外出学习傩祭作法,回村后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临武傩仪和傩戏,俗称“神狮子”“舞岳傩神”。
传承背景:
“临武傩戏”代表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方式。其主要通过村落、家族或个人请愿、还愿来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并以傩戏这一“娱神又娱人”的戏曲形式为载体盛行起来的方式,而后又口授心传,代代相承。
历史上的油湾村,因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农耕生产方式等诸多原因,致使生活条件变得极为艰苦;另一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在这种独特的地形和生活环境下,才使临武油湾村傩戏得以世代相传。
油湾村位于临武县大冲乡的中部,距县城30多公里,离乡政府约4公里,四面群山环绕,全村有160多户,800多口人,经济以农业和经济作物为主。
历史上的油湾村由于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形和单一的生活环境,使临武油湾村傩戏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大冲乡油湾村王姓始祖居住地为蓝邑(今永州市蓝山县)太平圩乡里田上湾村,大明成化年间,从里田上湾村迁移来到了远离城镇的山区——马踏蹬下陶坪村定居,更名为油湾村。
艺术介绍:
傩戏表演内容大体分为傩祭(傩仪)、傩舞(傩技)、傩歌、傩戏。它沿袭了古老傩祭文化的特点,以请神起愿为载体,整个过程包括——许傩愿、还傩愿、闭傩坛三大部分。其表演程式古朴奇特,具有浓郁的神秘楚巫文化色彩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像各地的傩戏一样,它的傩戏剧目附着在傩祭仪式之中。这种傩祭,当地人称之为舞“神狮子”,主要通过村落、家族或个人请愿、还愿来祈求美好的愿望。
傩戏每年一般只在正月里表演。
但每遇家宅不幸、人畜不旺、家中怪异作祟、家人生病、逢遇凶险或老人祈求高龄、满寿时要还“阳寿愿”,未满寿已逝的,寿期后要还“阴寿愿”、夫妇求子女,如愿后还“子童愿”等情况,都可举行傩仪活动。
形成历程:
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傩戏形成于大明成化年间,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逐渐恢复。傩戏每年只在正月表演,场地都在户外,且不固定。傩戏祭祀活动的“拨兵请神”在山上进行,程式中的“行程”必须要游村走巷,环山神游。祈福“斩小鬼”必须在村外三叉路口进行。傩戏忌讳女性参与,傩神角色无论男女,均由男性扮演。角色泛称“傩神”,均戴上民俗中具有驱邪作用的樟木雕刻成的面具。傩戏表演的背景布置、装饰、图案、经幡等都具有神异和通幽冥的意味。表演的进程伴有香烛焚烧、三牲果品呈供、酒茗的敬奉,渲染着浓郁的幽秘气息。这是傩戏的重要特征。
表演形式:
傩祭由“许傩愿”、傩戏表演、“还傩愿”三大部分组成。
*许傩愿
流程:
1)由法师请神、念经、读愿牌、卜卦,再开光点眼启动傩神面具;
2)次日黎明前还要在村外跳动傩舞、造桥拨兵、通过参庙、游山后傩神落马归位的傩祭过程。
3)许愿,包括福主祈福、供愿牌,巫师成立班子、设坛装彩神像、开光、拨兵等仪程。
*还傩愿
流程:
1)仪程(共计11个仪程)
①正月出行,小请神,差兵,起马,上脸子;
②参庙;
③到福主家拦门杀猪宰羊、祭神;
④进门、下马、下脸子、收兵、安兵歇马;
⑤九神过关;
⑥勾愿(还愿);
⑦安龙神;
⑧打狮子;
⑨起马、差兵、造船、收邪;
⑩斩小鬼;
⑪倒水、蔸神。
2)“还傩愿”
①由前一年曾许下傩愿的福主,在此次傩坛中进行“还傩愿”。
②傩祭有“插戏”的表演,如狮子和猴王的表演,意在驱逐邪气和魑魅。其中“游船”、“斩鬼”等,均在闭坛时表演。
③最后表演完毕,傩神的面具由法师按五行八卦方位摆好,通过走罡后封神闭坛,傩戏的整体过程才算完成。
傩戏表演:
傩戏的“正戏”。
表现内容:
1)剧目:《三娘寻夫》、《过三关》、《盘问土地》等剧目。
在临武傩戏中,没有其他傩戏常见的“傩公”和“傩母”,却有它特有的人物形象:三娘、来保。往往常以这两个人物为主体,贯穿在整个傩戏的表演之中。
傩戏的角色里,既有来自神话故事镇邪布善的天神天将,如二郎神、夜叉、土地,也有历史流传的贤惠、孝忠、正直的化身人物,如三国时代的关云长,其主人公“三娘”为“广东韶州府白沙江人氏”,聪慧伶俐,为人正直;另一主角“来保”,为出家人,在少林寺当和尚,云游五岳修成正果。
演唱形式:
1)演唱形式:
临武傩戏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齐唱、对唱、清唱、伴唱、一启众和等形式。
2)内涵:
运用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表达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诙谐幽默等各种不同的情绪。
3)特点:
①全由男子演唱:临武傩戏演出时全由男子戴着傩面具表演,演员不用女性,在扮演傩神的演员当中无论男女角色都由男性扮演,包括文场、武场、伴奏者皆是男性。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②独特的戴面具方式:傩面具戴在额头之上,仰天凝视,佩戴方式与众不同,以此来强调人神互动性。
○当演员佩戴傩面具出现在舞台上时,观众首先会被其独特的造型所吸引。傩面具通常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观众通过观看面具,可以感受到神灵的存在,仿佛与神灵进行了一次视觉上的对话。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会通过头部的动作和眼神的变化,使傩面具更加生动。这种动态的表演方式,进一步增强了观众与神灵之间的视觉互动。
③以地方小调为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临武傩戏吸收了当地的花灯、小调等民间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色。
④伴以锣经和舞蹈:傩戏在演唱时,通常会伴有锣经,同时演员们会通过舞蹈动作来增强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锣经是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
在临武傩戏中,锣经起着重要作用。它为傩戏的表演提供节奏和氛围的烘托。
○不同的锣经组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场景,如紧张、欢快、庄严等。
○锣经通常由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演奏,演奏者根据剧情和表演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节奏型和演奏技巧,与演员的表演相互配合,增强傩戏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傩戏的开场、角色出场、激烈的战斗场景或神秘的仪式环节中,锣经都能通过特定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引导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傩戏的表演氛围中。
傩戏音乐:
○临武傩戏音乐风格古朴神秘。
○其旋律简单质朴,节奏明快有力,充满原始的张力。融合民间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色彩,既展现出乡村生活的醇厚韵味,又散发着古老传统的神秘气息。
○整体风格庄严肃穆,说唱结合的形式为它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特点:
1)融合多种音乐元素:
包含民间歌曲(如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充分体现地方小调特色)、民间歌舞音乐(曲调通常为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或唢呐曲牌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民间宗教音乐(旋律简单,音程跨度不大,具有梵音和经音的特征)。
① 民间歌曲:
○是傩戏的音乐基础。
○包括: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它们充分体现了地方小调特色。
② 民间歌舞音乐:
○曲调每层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或唢呐曲牌过渡。
○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
○如:《过三关》三娘“长导板”音乐。
③ 民间宗教音乐:
○介于佛音和道曲之间,旋律简单,音程跨度不大,很有梵音和经音的特征。
○如《三娘寻夫》傩神来保表演的一段唱腔“两板半”,很好地契合了傩神来保的演员个性,因为来保是一个出家的佛家弟子。
2)说唱结合:
将口语性和吟诵性相结合,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有时还会在说或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并伴有唢呐伴奏,台上台下应和,体现其独特风格和庄严肃穆之感(如《盘问土地》中所演唱的短导板等)。
3)民间器乐特色浓郁:
常用战鼓、堂鼓、小锣、大锣、钹、小钗、唢呐、牛角等地方器乐,演奏气氛热烈。
4)固定曲牌与锣经:
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套固定体系(如《过山锣》《游锣》《一尺扣布》《一杯酒》《下南京》等音乐具有地方性的独特风味)。
表演特色:
1. 表演装束
傩戏的服装来自生活,但表演者均系有红色花头巾。
2.面具、道具
1)面具
①角色:三娘、土地、二郎、夜叉、来保、关羽、狮子、猴子、小神等九具。
②制作技艺:用樟木雕刻、上彩。
○法师在傩祭之前,必须按方位摆好面具,香案祭礼,肃然膜拜,通过请神祭祀、开光点眼、起马拨兵等法事,演员才能戴好面具进入傩堂进行傩祭或傩戏活动。
○面具在“开光”或“封箱”仪式中一般都不让女人触摸,不让女人佩戴面具。
○面具从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人们在傩戏文化意识中,认为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在某种祭祀活动且生活中都不能有任何言语行为。
③佩戴方法:
临武傩戏傩面具戴法与众不同。
传统傩戏面具的普遍戴法,都是面具全部遮脸,而临武傩戏在傩祭礼仪与傩戏的表演时,面具戴在额头上,显出脸部,而且不用任何彩妆,演员在面具、服饰和胡须上区别某种角色(如“关云长”的扮演者,头戴枣红面具、身着战袍、脸戴长髯;“来保”的扮演者则身着袈裟)。
2)道具
道具有:小纸扇、小手巾、棍棒(土地神用)、大刀(关羽、二郎神各执一把)、夜叉锤、黄旗、舞龙宝珠等。
3.表演场地
每个环节的表演场地都有它的不同要求。
如:傩祭活动的拨兵请神都是在户外的山上进行;程式中的“行船”必须游村走巷,环山游神;祈福“斩小鬼”又必须在村外三岔路口进行。
4.傩坛布置
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等艺术为一体,傩戏表演时香烛齐燃,演员带上面具,法师手持道具进行表演。
经典曲目:
传统曲目:《三娘寻夫》《过三关》《盘问土地》等。
传承人物:
王太保,男,汉族,1960 年 3 月生,傩戏(临武傩戏)第 16 代传承人。
他自幼随师父肖忠惠学习唢呐、二胡、打击乐,16 岁出师。1978 年,王太保开始随父亲(第 15 代法师传人)学习傩戏布法、音乐及表演。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与实践,他能够完整、全面且精确地掌握“临武傩戏”的布法、扮神、演奏等高水平技能,还能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是临武傩戏剧团龄最长的人,在傩戏界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保护措施:
2007年,临武傩戏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南省临武傩戏剧团获得“临武傩戏”保护单位资格。
来源:SMST研旅公众号 、湖南日报、百度百科等 图片来源: 蛮野寻根公众号 孙文辉 舜峰小哥搜狐号 王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