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隶舞是福建莆田市的传统民俗舞蹈,俗称“乡人傩”、也称八班舞。仙游皂隶舞由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属于我国古代驱邪除妖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莆田每年度的元宵出游和游灯中,朱寨皂隶舞都会作为迎接神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
历史起源:
在莆仙大地上傩舞就是皂隶舞,也称八班舞,目前仅存于几个道观中。这些道观中傩具的脸谱形象不同。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而是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演出时间:
枫亭游灯过后,枫亭朱寨的元宵节大戏刚刚拉开帷幕。朱寨是枫亭镇海安村、海滨村、和平村的统称。正月十六这一天,浩浩荡荡的元宵节队伍便在村境内巡游,巡游将持续两天。有的牵着马,有的穿着丝袜、短裙,有的扮成莆仙戏子模样,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朱寨的24个自然村出了24个节目,其中以传承了六百年的皂隶舞最为精彩。在和平村林宅宫前,随着扮演古代小吏的小孩分成两队,一字排开,将手中的红色木棍在地上敲敲打打,四个戴红面、黑面、绿面、白面面具的皂隶进场后,压轴大戏皂隶舞开始了。
演出特色:
皂隶舞队,由皂隶、旗牌官、八班和乐队组成。皂隶八人,脸戴假面具,青面獠牙,口吐带夸张的红红的大舌头,头上插着彩色的纸条,身着黑衣红裤,腰系红布带,手持竹棍,腿扎绑带,足登草鞋。旗牌官一人,头戴呢质礼帽,身穿长衫马褂。八班八人,头戴藤制高帽,身穿黑衣黑裤,手持水火棍。乐队六人,乐器有大锣、唢叭、小鼓、韵锣、沙锣、钹和唢呐。 ”
表演内容:
皂隶舞”的表演由“请牌”、“开道”、“收牌”三个部分组成。开场时,旗牌官立于表演区后,四个皂隶和八个“八班”分别左右两侧,呈八字队形。当旗牌官挥动令旗,高喊“开路时”,“请牌”开始。首先由黑面皂隶离开队列,当到杨太师神路前,把烛牌请出,在大锣、唢呐的伴奏下,把烛牌放置地上,牌的正面亮出“进香”二字,然后跳回原位。接着,旗牌官又挥动令旗,高呼“威乎乎”,众齐声呼应。此时,红面皂隶重复黑面皂隶动作,狮舞向前,转换烛牌方位,亮出“参谒”二字,请牌完毕。
当旗牌官再次挥动令牌,高喊“威乎乎”,开道开始了,众皂隶齐声呼应,舞起皂隶舞,按队列左右舞动开道向前,直至烛牌前,才小跪返回原地,最后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传令“收牌”,这时绿面皂隶独舞向前,将烛牌收回原处,舞蹈结束。“皂隶舞”动作十分古朴简练,因带有宗教色彩的严肃性,代代相传,基本保持原貌。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横向流动线条较多,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粗犷豪放,造型优美等特征。
悠久民俗:
朱寨元宵节总指挥朱来应介绍说,皂隶舞是朱寨境内每年度的元宵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接神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其渊源从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所以“皂隶舞”也俗称“乡人傩”。朱寨宫皂隶舞是仙游皂隶舞的起源,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麟山宫皂隶舞也100多年前师从朱寨皂隶舞而来。舞蹈中,带面具的皂隶神态威严,旁边有很多小吏,类似古代官府审案,整个过程庄严肃穆,是为了让鬼不能近身,驱除邪气,祈祷来年平安。皂隶舞表演完,村民还跳了一段宗教舞,宗教舞后,一位大汉接过村中长老的碗,开始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跪在地上,手中拿着香念念有词。24个自然村巡游下来,一天可咬掉上百个碗,据传说,咬碗数量多,则代表着“神”很高兴。据悉,朱寨宫除了皂隶舞、咬碗外,还有三绝,分别是念经、跳火。
文化价值:
“麟山宫皂隶舞”发源于汉代,元代传入枫亭,清代开始盛行。此舞是枫亭沿海地区人民在历史文化环境和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从而形成与民俗相互依存的民俗性特征,是我国民间古典舞蹈的遗存,具有历史性的特征。此舞动作古朴粗犷,刚烈威武,特别是盘腿跳、左右跳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艺术性,具备艺术性特征。
传承现状:
“朱寨的传统习俗延续得比较好,这是我们的根。”朱来应拿着从明朝流传下来的皂隶舞面具说道。据了解,朱寨皂隶舞的表演者均在40岁左右,正当壮年,为了保证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朱寨皂隶舞传承下来,村里每年都会向有意愿学习的年轻村民办专门培训班。
保护措施:
“皂隶舞”已列入仙游县枫亭镇特色文化重点建设项目制订相关保护计划,已列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来源:仙游县融媒体中心、仙游县文旅、仙游今报、福建日报、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