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戏(射箭提阳戏),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射箭提阳戏主要流传在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射箭乡及其周边区域,又称花花愿戏,是由傩祭发展而来的乡土小戏,其顺应着求吉驱邪的民众心理,既原始古朴,又别具特色。从表演形式看,射箭提阳戏将木偶与真人的表演融合一体,祭仪和演剧,相融相辅。该戏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伴奏,唱腔包括坛歌、小调等。
历史起源:
关于射箭提阳戏的起因,传说源于唐代。相传唐太宗梦游地府,在地府遇见旧日老臣和战死的将领,目睹了地府中善恶昭彰的因果情景,梦醒后,决心创立一种劝人为善的愿戏,规劝世人行善积德,早日超脱花花世界。根据提阳戏第八代传人李国清介绍,他只能上推到第五代掌坛李元清。在李元清的墓碑上,刻着殁于“清道光十七年乙酉仲春”(1837年3月)字样,可以推算出提阳戏约起坛于清乾隆年间。而且,根据李氏家谱,李家祖籍湖北,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入四川,其家居四川的时间约有200年左右。据此,提阳戏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射箭提阳戏存在着封建迷信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和打击封建会道门时被禁绝,坛班中人不再表演射箭提阳戏。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农村中日益增长的文娱生活需求,经过整顿革新,取消其装神弄鬼、封建迷信部分,突出其娱人戏剧演出部分,射箭提阳戏又于年终岁末或盛夏歇凉时,在乡村院坝、堂屋中坐唱演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傩戏学研究热的兴起,射箭提阳戏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中外民俗学者和傩戏研究家,先后有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安徽、台湾以及一些国家如日本的专家学者,前往广元考察。提阳戏这一古老又别具一格的民间戏剧,重又为世人所赏识,并为研究戏剧“活化石”提供了例证。
演出风格:
射箭提阳戏剧目内容丰富,演出时用提线木偶和人同台演出,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演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坛,即请神;第二部分是娱人,即演戏;第三部分是送神,回归天界。射箭提阳戏的演出分天戏和地戏。天戏即神仙戏,共三十二戏,全用提线木偶表演。
剧目类别:
地戏共三十二戏,分折子戏、大幕戏、文戏和武戏。折子戏如《姜子牙挂帅》也是武戏;《联花》属文折子戏;大戏有《孟姜女》,人和面具同台演出。一般大愿唱三天,小愿唱一通宵,施主不仅要给钱,还要给食物和其他物品。演出的戏一般有本子,大多是有影响的民间传说、故事。演出时,为迎合主人恭喜发财、人畜兴旺,可即兴串词。演出场地一般都在农村主人家的堂屋或院坝,不搭台子,观众围观,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基本特征:
射箭提阳戏经过发展,形成了稳定的基本特征:
1、射箭提阳戏由人偶(提线木偶)同台演出,有别于其他傩戏,演出形式独特;
2、射箭提阳戏的剧目完整,内容广泛,有三十二天戏(神仙戏),三十二地戏,内容丰富;
3、射箭提阳戏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实行宗族传承,对坛主是口传心授,在继承上具有独特的家传性特征;
4、射箭提阳戏原汁原貌,属完整嫡传,其演出风格具有原初性特征;
5、射箭提阳戏演员均为男性,剧中个别女性角色均由男性反串,在演员组合上具有纯男性(阳性)特征;
6、射箭提阳戏的道具、面具及服装精致,面具根据人的脸部、凹凸部位雕刻而成,以民间传说与唱本提供的脸谱为原形,再着色加以夸张,使面具形象既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艺术造型,具有原始宗教神的造型,在道具服装制作上具有精致性特征;7、射箭提阳戏音乐、唱腔、舞蹈比较原始,又古朴典雅大方,它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只有击乐,没有弦乐,唱腔主要吸收民间小调和山歌,其艺术性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
8、射箭提阳戏演出场地一般都选定在农村主人家的堂屋或院坝,不搭台子,观众围观,在场地设置上具有简易性特征;
9、射箭提阳戏在长期参加酬神、还愿等民俗活动中,根据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内容,演出比较固定的成套剧目,在参与民俗活动演出中具有程序性特征;
10、射箭提阳戏随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和平幸福驱除邪恶病痛的愿望,主要在民间流行,其起源上具有地道的民俗性特征。
乐器道具:
射箭提阳戏演出的相关道具有:
1、乐器类。只有击乐,没有弦乐,击乐中有马锣、钩锣、大锣、小锣、圆鼓、大钵、铰子、木鱼、长号(唢呐型)等,没有固定的指挥乐器,根据曲牌和演出唱腔的需要,一般是钩锣领打。
2、道具类。三十二神戏全用提线木偶表演,木偶大小一般为一尺二左右,只有川主、土主、药王、文昌略大一点。
3、其他服装道具类。有关公刀、花枪、棍、锏、鞭、背旗、令旗、桌椅板凳、香蜡、油灯、爆竹、土碗,道衣道帽、猴衣等。
传承人:
李大江,男,汉族,现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为第七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射箭提阳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李大富 昭化区龙江村,是射箭提阳戏的第十二代传人,是射箭提阳戏团的“坛主”。
传承价值:
射箭提阳戏的傩除、镇宅、还愿等社会功能,与中国鬼文化密不可分,它正好适应了鬼文化的需要,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依存。再者傩戏表演程序的开坛和送神,与道教的祭祀活动和斋醮仪式相同,活动方式也大都与道教一 致。由此看来,射箭提阳戏是中国鬼文化和宗教(道教)文化的结合体。它富有宗教性和民间地方特色,扎根于民间,形成独特的戏剧形式,为人民喜闻乐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射箭提阳戏成为汉民族戏剧的活化石。
来源:运大智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