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傩是傩戏的一种高级形式,主要用于宫廷内部的祭祀和娱乐活动。现在主要流传在西藏、甘肃等地区。宫廷傩这主要是指由天子或诸侯王公以国家或宫廷名义举行的傩。也可称之为官傩,即官办之傩。根据《周礼》等先秦史料记载,这种宫廷傩是当时傩类型中最为主要的一种。举行傩事活动的核心人物方相氏本身即为朝廷命官,受天子之命掌管傩事活动。
发展历程:
傩发展到周朝已经颇具规模,甚至变成了宫廷礼节。在周朝,一年要举办三次傩礼,其中春傩和秋傩是宫廷独有的祭祀活动。王宫里面有专门负责傩仪式的官员,他们被称为方相氏,是专职驱鬼的军官。
及至汉代,傩祭更加隆重,除传统的方相氏,还有120个10岁至12岁的少年侲子,另又有扮十二兽神的,驱鬼逐疫的声势更加浩大。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大傩”仪式中的面具舞仍承旧制,唐代规模更为盛大。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傩舞》神秘的驱鬼气氛渐淡,而表演娱人的成分逐渐加浓。
到了元代,宫廷傩被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仪式隆重:
宫廷傩祭相当隆重,“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良久”(《周礼.夏官》郑玄注)。《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见到民间“乡人傩”时,穿上朝服,恭立敬候的情景。
表演过程:
宫廷特设的专职驱疫赶鬼的军官方相氏,是宫廷傩礼的主角。他头上顶着熊皮,再从肩部披下。熊皮的头部装着四只金黄的眼睛,穿着褐色的上衣和紅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别挥舞着盾和戈,率120名“罪隶”,狂呼狂叫地在宮中一个一个房间地搜索鬼疫,把它们驱赶出宫去。《周礼·夏官》是这样写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索室驱疫”。这就是西周宫廷傩礼的基本式样,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粗犷。
来源:百度知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族谱网、百家号(大明聊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