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子歌”意为“哑巴跳的舞蹈”,起源于云龙县检槽乡白族聚居区,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最早的傩仪之一。这是一种在举行婚礼和房屋建成等重大喜事活动时进行的表演,有着驱除邪意,祈求生育,祈祷丰收的美好寓意,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被称为“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历史起源:
在白语中“耳子”意为憨子,“歌”意为舞,“耳子歌”集白族民间的歌、舞、宴、乐、祭祀于一体,是刻在云龙大山中最为质朴的文化印记。在云龙县诺邓镇龙飞村,至今仍传承着古老的傩文化。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沘江流域的部分山寨里,至今保留着极其神秘的婚俗、建房傩仪活动——“耳子歌”,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色:
耳子歌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表演性的原始戏剧舞蹈,兼具“原始性、仪式性、戏剧性、舞蹈性”等特质。
表演过程:
“耳子歌”表演分三节:第一节为“耳子闹宴”,有“跳四方”“耳子抢红肉”等表演;第二节为“耳子闹婚”,有“拦彩门” “拜喜神”“春官审案”“点菜名”等表演;第三场为“送土神”,有“祭土神”“起五方土”“送土神”等表演。
有着“拦彩门”“跳四方”“拜喜神”等歌舞演艺。主人家拦住自家房门,“耳子”一家在门外聚集,两方隔着门对答叫嚷,几番轮回后,“老倌”打开家门迎客,寓意将喜庆迎进屋。在演出中用到的生姜、花菜、猪膀、白酒、算盘等物件也各有寓意。第三场“耳子祈福”。在“祭土神”“起五方土”“送土神”的环节中,整场婚礼接近尾声。最后,“老倌”带着“耳子”们以一曲白族的《十二生肖调》结束整场演出。“耳子歌”包含着儒家“礼乐教化”的成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也是云龙山地白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演出特点:
“耳子歌”表演有严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耳子歌”表演一般由10人组成,分别要扮出老倌、耳子、耳子媳妇、春官、郎中、指点人,指点人即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来扮演,并根据角色化妆。春官着明朝官服,戴一副纸糊眼镜;老倌穿当地白族服装,戴白纸剪的长须,拄杖;耳子媳妇三人着当地白族妇女服饰,其中一人背摇篮、挂瘿袋。耳子有三人,从头到脚用棕片包扎,一人胯下挂一个吹大的猪尿泡,隐喻生殖器,手拿笊篱、荨麻;一人臀悬牛铃铛,拿杵;一人拿连枷。
雅俗共赏:
“耳子歌”与其他傩仪一样,离不开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饰等相关器物。为增加娱乐性和功用性,“耳子歌”使用了大量的道具和有特定含意的服饰。活动中的许多器物和语言,都有特殊的暗示、寓意作用。比如,用棕皮包裹全身的“耳子”,暗示了人类的一种懵懂,聪明的人们用蒙着脸的方式,把诸多“明白人”碍于脸面不好启齿的话语通过“傻子”的形象,得已表达;婚姻中许多不方便表达的内容,通过与耳子的对答,就表达得清楚明白。在婚庆的过程中还把一些隐匿于深闺中口耳相传的知识,借着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于大庭广众之下大大方方地说个明白。在“耳子歌”表演过程中,人们巧妙地用道具或以白语谐音谐意等方式,让新婚的人了解他们应该了解的知识,从而使家庭和谐、子孙健康。
人文价值:
“耳子歌”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表演性的原始戏剧舞蹈,兼具“原始性、仪式性、戏剧性、舞蹈性”等特质,是至今仍保存于大理白族地区具有古傩文化特性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是为数不多、存活大理民间白族傩文化的鲜活范例。“耳子歌”中保存着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灵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从中能够寻觅出当地白族远古农耕文化的遗迹,了解到他们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云龙白族地区独特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对研究白族的历史、民族关系变迁、民间宗教信仰、民族风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民族学研究价值。具有鲜明的白族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特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较高,它是山区白族原生态文化中最珍贵的“具有原始文化形态和深厚历史意蕴的遗产”。
传承人:
1、今年66岁的杨世嵩,自幼便喜欢观看老一辈们表演“耳子歌”,青年时期,他师从龙飞村的老艺人董步廷,得师傅倾囊相授,杨世嵩很快就领悟了“耳子歌”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学艺有成后,杨世嵩于2012年组建了龙飞村“耳子歌”表演剧团,到四乡八寨演出。近些年,演出的频率虽然减少了,但这群年龄都在“50+”的队员,依然会在农闲时聚在一块排练歌舞。“耳子歌”表演队员皆由男性扮演,一般由10人组成,分别扮演“老倌”“老妈子”“耳子”“耳子媳妇”等角色。表演开始前,队员们得先给自己扮上相。每一件道具、每一个装扮、每一句对白都有特殊的意义。
杨世嵩是“老倌”的扮演者,“老倌”身着羊皮褂子,戴着一副萝卜制成的眼镜,腰挂酒壶、烟斗、烟袋,双手持长烟杆和牦牛鞭,牦牛鞭用来指挥队伍,掌控整段表演的节奏。“耳子”共有3人,是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也是幕前的主角。他们的扮相非人非兽,从头到脚用棕树皮包裹,腰系葫芦铃铛,手拿笊篱、杵棒、锄头等物。“耳子”既有灵性的一面,又有憨傻的一面,在表演中,“耳子”通过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传授新人结婚生子及为人处世的经验和道理。“耳子媳妇”为男扮女装,聪慧贤良的形象与“耳子”的憨态形成反差。“老妈子”身着妇女装,头戴草笠帽,身挎背箩,箩里装着孩童玩偶,表演时用来向新婚夫妇展示带娃技巧。表演开始,长号唢呐报喜,鼓乐满堂开泰。第一场“耳子闹宴”。“耳子”们在席间穿梭唱跳,与宾客在打诨逗乐中抢食红肉,寓意纳福、吉庆、美满。第二场“耳子闹婚”。
2、尹耀文 “耳子歌”省级非遗传承人
3、杨春文,男,白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耳子歌。
学术研究:
“耳子歌”早已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多个国家的民俗专家曾多次到云龙县做田野调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曾到云龙县检槽乡考察“耳子歌”。
海外演出:
2002年,云龙县“耳子歌”应日本国文化省的邀请,参加了“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演出,使“耳子歌”走出国门。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传承好“耳子歌”,云龙县不断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对“耳子歌”进行了田野调查,基本健全了项目档案。2016年,云龙县挂牌成立三个保护传承基地,“耳子歌”的核心传播地检槽乡正在兴建主题文化广场。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耳子歌”不断为人们所认知,诺邓、关坪等地的表演活动也逐步得到恢复,“耳子歌”又重新回到了民间,活态传承,健康发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云龙县文化馆获得“耳子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耳子歌项目评估合格,云龙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来源:白语茶座、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