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傩舞又称“跳脸子”“天门傩舞”。表演时,三位表演者分别佩戴红、绿、黑三色脸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吹拉弹唱一队人马,浩浩荡荡,颇为壮观。三圣傩舞源于当涂民间传统舞蹈,列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历史由来:
古时当涂经常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人们寄希望于傩神、圣雄辟邪驱魔,消水厄、病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于是衍生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三圣傩舞”,“三圣傩舞”原为神秘古老的原始祭祀仪式。
脸谱特色:
红脸谱头戴四朵红花,三朵在上,一朵在下。对于它的原型,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封神榜里的人物赵公明,也有人说是汉朝时期的一个文官,因为奸臣诬陷而被处死。绿脸谱头戴一朵红花,红色胡须,是传说中的谷物神,也有人认为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鸿钧老祖;黑脸谱代表的是遮蔽神,传说中的蔽天将军,手握狼牙棒上指天下指地,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保一方百姓平安。
颜色含义:
三圣傩舞的脸谱分为三种颜色:红、绿、黑,分别代表太阳、万物和黑夜。红脸谱象征太阳,头戴四朵红花,三朵在上,一朵在下;绿脸谱代表万物,头戴一朵红花,红色胡须,是传说中的谷物神;黑脸谱象征黑夜,代表人物是遮蔽神,传说是蔽天将军,手握狼牙棒,保一方平安。
表演时间:
每年正月十三中午,傩舞班子举行点光仪式,点烛焚香、请神卜筶,搬下面具戴在舞者脸上,有“摘下来是人,戴上去就是神”的说法。
每年正月十三中午,村民们会举行点光仪式,供奉香炮,锣鼓喧天,场面十分热闹。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表演队伍主要在街内游玩,锣鼓钹铛相伴演出。正月十五那天,村民们还会自发组织民歌会、跳彩船、舞龙灯等活动。正月十六,表演者抢完香火后还要夹篱笆阵。三圣傩舞结束了,年也就过完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辛苦劳作。
伴奏乐器:
傩舞伴奏乐器很简单,一般为鼓、锣、钹和唢呐等传统乐器,当地村民称傩舞表演为“跳脸子”。
民俗文化:
戴脸谱的表演者行至每家每户门口时都会绕两圈,摆开架势,用辟邪圈套住村民,而所到的村民家会燃放鞭炮,以求赐福镇宅,家人平安。离开时,村民会把准备好的红布条系在舞者2米多高的“应栏”上,而后捧出茶叶蛋,让三位表演者抚摸。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能辟邪健身。遇到孩子,佩戴黑色脸谱的表演者还会用手中的锁链刮几下小孩的脸庞,为孩子祛邪逐疫。
接“三圣”
据当地人回忆小时候吃过年夜饭大家会在正月初三前拜完年坐等三圣傩舞开始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家家户户却会尽可能地买来沉香、爆竹等用最高的规格迎接“三圣”的到来。
传承人:
黄水平,当涂三圣傩舞传承人( 1954年7月— )男,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经济开发区新桥村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圣傩舞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马鞍山文旅、百度百科 部分图片:美篇号/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