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社树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主要在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举行。这一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进行,所谓的“社树”,长在离金村和缟溪曹各约半华里的路边田埂上,据说很早以前树边有一规模不小的庙,早已坍塌,只剩一棵大树至今依然郁郁葱葱,乍看这树,很怪,树干枝条像是桠枫树,而树叶却像檀皮叶,听老人说,过去的确有两棵树,一棵桠枫,另一棵檀皮,长大后两竟合二为一。
这树到底是何时就有?多年前连村中八、九十岁的老人也说不清。古树前有一石臼,臼前有一石板,供朝社时燃香、摆供。
历史起源:
明清时起,源溪有三姓朝庙之举,此项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咸丰年间,庙宇被毁。后来,被毁的庙宇旁边连理树出现了,连理树是桠枫和青檀合株为一体,因其独特,百姓认为是神树,经三姓傩戏会商议,将朝庙改为朝神树,故又名社树。
表演过程:
按照约定俗成,正月十三晌午,离古树较远的徐村柯最先出发,由村中傩戏会的会首率领朝社队伍前往古树下。队伍沿路在水口、桥梁、古庙、溶洞等历来设祭地点都要停下来烧香、放铳、礼拜。尤以在一个叫“仙姑洞”的山洞前举行的祭仪格外隆重。到达古社树下后,队伍中的献供人将猪肉、鱼、鸡、粑、果等丰盛的供品摆上石案,然后敲锣打鼓,燃香放铳……与其它村不同的是,该村在树下不作舞蹈、不喊断,但整个傩班列队绕古树一周,即离树回村。
演出特色:
当徐村柯的队伍离开不久,缟溪金的队伍已经在村中祠堂进行朝社前的准备,但该村朝社的傩班虽执旗锣伞铳,却不戴面具,而是挑起摆放面具的“日月箱”出村。路过村中的人家也在门前燃烧稻草把和放鞭炮。待到树下,会首及各房头长辈上香、放鞭、烧纸、跪拜,同时二人上前打开面具箱,戴上“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面具,穿上戏服,这时锣鼓喧天,铳炮齐鸣,“千里眼”、“顺风耳”各执竹、纸所制的“钱”、“伞”悠然舞动起来,百年不变的喊断(吉祥词)声脆亮响起:
正月元宵鼓乐声,前山庙里放花灯,
金姓六畜皆兴旺,田肥五谷尽丰登。
演唱内容:
第一段:
古老钱,古老钱,里面方来外面圆。
高山不见前山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二段:
古老钱,古老钱,带在腰间十八年。
今日庙堂舞三转,官、非、口舌尽消灭。
第三段:
伞儿圆圆,人喜神欢,家门清吉,人口平安。
众人齐和:“嗬!嗬!”
对舞之后,玉帝独舞,单手执伞迅速变换步态和方位舞动,越舞越快,锣鼓随之急速敲响,此时朝社树仪式达到高潮……
演出意义:
“古老钱、古老钱,里面方来外面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老的社树下,天帝与土地的舞蹈使朝社活动达到高潮。戴着“和合”二仙面具的两人,一人执五彩纸伞,一人执古钱道具,随着会首“喊断”起舞,都是祈福吉祥之语,“伞儿团圆,人喜神欢,家门吉庆,人口平安。”等词句。“和合”二仙随着“喊断”,两人挥舞伞与钱,或旋转,或冲顶,或腾举等等,意在天地交、阴阳合、云雨衍、万物生,寓意生育和吉祥。
社会价值:
源溪这一古老、迷人的民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也是一曲歌颂乡民勤劳生活、顽强生命的赞歌,更是一幅生动、鲜活的和睦家庭、和谐农村画卷。
来源:贵池文旅 、锦绣梅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