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傩舞又称“打戏头古”,属于武傩中的一种。为纪念战胜外敌胜利,每年端午节跳傩面舞,以示庆祝,从此便有了罗山“打戏头古”。
历史起源:
关于“打戏头古”的起源,据跳傩老艺人曾言三(生于1908年)讲述,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乐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为报仇雪恨,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八对血性青年化妆成面目狰狞的天神,趁月黑风高雷鸣电闪之夜,偷袭金营,金兵以为是天兵天将降临,惊惶失措,相互残杀,死伤遍地,从此不敢再犯。为纪念这一胜利,每年端午节跳傩面舞,以示庆祝,从此便有了罗山“打戏头古”。
文傩与武傩:
关于文傩与武傩的来历,在抚州地区有一种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江西龙虎山道教的张天师,一日乘船过赣江,途中突遇狂风暴雨,巨浪滔天,船上所带存放傩书、傩面具的两只木箱落入水中,逆流而上,一只文傩木箱流到了南丰县,一只武傩木箱流到了乐安县,从此,南丰有了文傩,乐安有了武傩,两地成为文傩与武傩的主要流传之地。实际上,文傩与武傩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有的文中有武,有的武中有文,有的兼而有之。但乐安县罗山村的“打戏头古”整个表演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比武打斗场面,是赣傩中一个典型的武傩品种。
傩班渊源:
古时候,鳌溪、罗山两地各有数个傩班,但师出一门,跳傩内容和方法基本相同。因风俗习惯有异,故称呼不尽相同,鳌溪傩舞出傩时喜欢摇旗呐喊,故称“旗傩舞”,罗山历代崇尚武术,称跳傩为“打戏头古”,后来合并统称“罗山打戏头古”。
面具是傩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观的象征符号,因而也就最直接地反映了傩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兴衰历程。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题材,对面具称呼也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有称“神像”的,有称“将军老爷”的,也有称“菩萨”的,还有称圣像、头盔、盔头的。一般群众讳忌较少,把面具称作“脸仂子”“面壳子”。
演出形式:
“打戏头古”之所以不像其他地方的傩舞在春节期间跳,而选择端午节期间跳,除了与传说相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乐安县城无大河,端午节不能划龙船,即以跳傩代替。这一天的游傩仪式十分讲究,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傩班人员不能在家过夜,必须洗身净体,次日清早,身穿黑色夏布衣袍,外披挂满铜钱的渔网衫,走起来叮当作响,每个傩神由二人搀扶打扇,三步一跪,七步一拜,过街游市,汇集鳌溪河边。各个傩队赛舞竞技,串、翻、蹦、跳,飘逸轻盈,飞刀交换,刀法精确惊险刺激。两岸游人观者如潮,旌旗挥舞,热闹非凡。这也是“旗傩舞”名称的来历之一。
表演时间:
罗山“打戏头古”的习俗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整装“出箱”,先到外地表演,三十“回马”,五月初一至初五在本村各家各户跳傩,请与不请,由各户定,请了的傩班进入厅堂厅院表演,不请的也要在他家门前敲一阵锣鼓,名曰“窜跃”,代为驱邪,以求傩神保佑全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面具特色:
罗山打戏头古有8对17个面具,依次是:秦叔宝与尉迟恭,关公与蔡阳,赵公明与马元帅,金吒与木吒,龙王与哪吒,千里眼与顺风耳,玄母娘娘与判官,元王与雷阵子,另外一个钟馗供在表演场地中央,作为众神之首“守座”。
表演节目:
《打瓜斧》表现赵公元帅和马元帅各持金瓜,钺斧,挥舞竞技,为天神开道。
《对刀》表现关羽斩蔡阳的故事,二人各持关刀,飞穿对接,惊险异常,激烈打斗,各显其能。
《打鞭》传说唐代名将秦叔宝与尉迟恭是福将,因唐太宗李世民经常梦见鬼魂骚扰,命二人守门,从此太平无事。后来民间将其奉为门神。表演时两将各持鞭、锏,翩然起舞,威风凛凛。
《矛吒钻》天兵天将降临,金吒与木吒徒手比武搏斗,窜、翻、踢、打,体现武术精华。
《杀戟》表现哪吒神通广大,武艺高强,手持方天画戟,纵横四方,所向无敌。
《打闹帚》是“罗山打戏头古”的压台节目。先出场的是龙王,手持两把闹帚(用竹筒劈制,类似刷锅筅帚的刷子),舞动对击,发出“啪啪”声响,然后哪吒上场,与其搏斗,这时,锣鼓手戴上“千里眼、顺风耳”的面具上场紧锣密鼓敲打。玄母娘娘摇蒲扇,判官抱“盐箩”,元王与雷阵子持兵器站立高台,众神全部登场,各自激烈对打,形成集体舞蹈场面,将气氛推向高潮,整个表演在造型中结束。
传承人:
罗山派傩舞第37代传人曾明亮
来源:乐安发布 、 乐安文旅 作者:王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