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学术交流 > 名词百科 >

婺源傩舞[wù yuán nuó wǔ]

发布日期:2023-07-13 08:50 浏览量: 【字体:   繁體中文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拼音读法wù yuán nuó wǔ)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它是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宗教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起源盛唐

婺源傩舞源于唐代,盛行于明初。婺源鬼舞傩班全盛时,遍及全县,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誉。狮班舞狮又跳傩,狮傩同演,又称狮傩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

历史悠久

婺源傩舞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傩舞是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宗教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

传统剧目

傩舞的传统节目有《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

傩舞意蕴

婺源傩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迎神驱疫、祈福禳灾的仪式。婺源民间称为“新春舞鬼戏”,可以保佑大家健康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傩舞演绎

婺源"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 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婺源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以舞止曲终的原则,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由于受到明末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除用锣鼓伴奏,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

婺源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婺源傩面具有50多种,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代表性传承人

程长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师从村内老艺人胡叙林、程仕金、胡桂树学习傩舞,打下了扎实的傩舞演艺功底。在表演上,程长庆熟悉傩舞剧团现有的所有傩舞剧目,表演上能根据多种人物性格,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傩舞表演中的全部技能,主要剧目:魁星点斗、猴子偷桃、饮毒酒。在长径村傩舞团中,程长庆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先后传帮带了一批傩舞爱好者,许多都成为了长径村傩舞团的骨干,为婺源傩舞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程金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参加长径驱傩神班,跟团长胡叙林师父学业,同时还跟查荣泉、全德师学目莲戏;能全面掌握长径傩班遗留下来的全部二十四套节目表演。熟悉每个节目剧目中人物角色、服饰穿戴、表演技巧。其表演特点刚劲有力、古朴粗旷,极具传统傩舞的原始风格。曾先后参加了接待日本外宾傩舞演出,国际旅游节傩舞展演等。(百家号:婺源小朱旅游攻略)

内容:“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