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数字赋能,非遗传承调研队”走进被誉为“傩戏之乡”的铜仁市德江县。实践团在傩戏之城感受傩戏非遗文化独特魅力,通过四处走访调研,了解傩文化传承现状与困难,用心学习与傩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让更多人能看见傩文化、走进傩文化、爱上傩文化。
调研初期,实践团通过观看相关媒体平台的傩戏视频、访问傩戏文化传承人和收集傩文化书籍资料等形式,对傩文化进行初步了解和认识后,实践团前往德江县城中心的傩文化公园进一步学习傩戏非遗文化内容。
(该图为傩文化公园傩戏浮雕墙 王秋波 摄)
实践团在文化公园入口处就能看见一面雕刻着傩戏表演现场的浮雕墙,表演者面部戴着傩面具,左手扬起牛角,右手举起令旗,身着头扎、法衣和法裙,在傩坛中央表演傩戏。公园道路两旁的石椅上都刻着用面具和神棍等傩元素组成的“德江”二字,公园栏杆上还有许多傩戏面具的雕刻图案。文化公园中有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刀山”,“刀山”就是将一把把锋利的大刀交错从木杆中一一穿过,形成以刀为基础的刀梯。“上刀山”是傩堂戏中傩技绝活的一种,傩师要背着孩子上刀山,为他驱邪避难。随着实践队员深入傩文化公园,发现公园里随处可见的傩元素设计,切身感受了“傩戏之乡”的风采。
(该图为傩文化公园的“刀山” 王秋波 摄)
随后,实践团乘车前往德江傩堂戏博物馆。据博物馆馆长冉勇介绍,博物馆中陈列着从清朝开始所存放的傩文化面具、乐器及服饰,除传统的傩戏器具外,博物馆还展出带有傩文化元素的水杯、钱包、书签等文创产品。冉勇表示,最初的傩戏是作为巫术存在,在历史的变迁下才逐渐转变为戏剧,人们用戏剧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傩文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是民间自信的象征,是一代代生活的传承,表达出来的是礼仪文化,道德和谐。
(该图为德江县傩戏博物馆傩戏面具墙 熊妤婕 摄)
面对傩文化传播距离和内容晦涩的困难,冉勇致力于使用数字化技术将傩文化展现在人们视线中。他把展馆内的老物件进行扫描,运用科技搭建一个虚拟空间,进行3D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博物馆,让傩文化变得更通俗易懂,让不能到达博物馆的人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傩文化的风情韵味。
(该图为傩戏博物馆馆长冉勇向实践队员介绍傩戏历史 王秋波 摄)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傩戏不仅仅是一首歌、一支舞,更多包含了人民在贫瘠时代依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对抗生活中的疾苦,他们心中有着无论是贫穷还是苦难都不会轻易屈服的精神。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更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非遗文化,以坚定的信心走出属于自己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该图为实践团在傩戏博物馆合影 王秋波 摄)
来源:凉都明湖青年微信公众号
中国傩戏网点评: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傩戏文化,实践团成员们积极学习和了解与傩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傩戏。他们表示,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借助数字技术等手段,为傩戏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增强了实践团成员们对傩戏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傩戏文化将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